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墟土

封面

作者:朱强

页数:216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00248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墟土》收录了作者朱强墟土发表在《人民文学》《花城》等刊物的作品十余篇。在内容上涉及古城赣州的方方面面,既有古迹、街道,也有方言、风俗、市井生活,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与地域色彩。其中某些篇目曾获国家级大奖。文章总体上大气磅礴,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作者简介

朱强,1989年出生赣州左营背。在《人民文学》《花城》《天涯》《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处发表作品及评论。出版散文集《生活在江西》(台湾秀威出版公)等。获得“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等。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青联委员。

本书特色

古人讲,墟土之人大。尽管这意思,不甚了了。但在作者看来,人站在墟土之上,自然也就和墟成为了一个整体。

他将一座城市千年的岁月打造成了时间的长廊

时间的展览馆。

噓土,是时间废墟的一种残渣

然后,被他发现

被他“包装”了出来。

《墟土》由朱强著。

目录



甲辑

墟土

青花图

隐者居

行砖小史

登八境台

郁孤台

乙辑

有无帖

飘来物

日常帖

省府大道

大士院

还乡有疾

夜车

丙辑

躲春

春夜

春饮

清明至兮

虚实

看花帖

人间世(十九篇》

关子《墟土》

前言

我此前当编辑,当了二十来年,发现了不少新人,也积累了经验,其中,与朱强的散文相遇,就是这样的。也就在前几年,我第一次在《花城》杂志上读到他的散文,就感觉非常新锐。我们当编辑的就喜欢闻味儿。一个作家有才气没才气,看看文章闻闻味儿,就知道了。北京话叫作“有嘛”。没才气,就叫作“没嘛”。这个有没有“嘛”就是有没有料,有没有希望、才气和感觉。《花城》杂志发表的作品,它比较强调一个作家对语言的敏感,以及文体的实验性。这就是《花城》的一个先锋、实验和创新的趣味。所以,在《花城》上发表作品,我一向很注意。

我读朱强的散文,一闻就觉得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语言高古、现代、拧巴、较劲,又有穿越的氤氳感。后来,我们的散文编辑拿来了他的稿子,一看年纪,那么小,但看文章我还以为他是一个老汉。后来看简历,才知他是1989年生的。比我小了20岁。后来就与朱强联系上了,看了他几篇文章,挺有意思。当时,他告诉我,他要写一组关于江西赣州的文章。这组文字里,《人民文学》陆续地发了《墟工》《行砖小史》《有无帖》等。这些散文,我也算责任编辑,除了编辑曹雪萍、李兰玉看过,我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很不好意思,最终文章发表的时候,我给他切掉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朱强的文章,我从一万五千字里拿出一万余字,如此编辑,我也是殚精竭虑,因为对于刊物来讲,有时要发一个一万五千字的散文,一下十多页,读者会读得疲倦。读十几页全是散文,读者就很崩溃。所以,散文的感觉是六七个页码,万把字,刚刚好,读者心态非常愉快。我们揣摩读者的心态,所以,必须把朱强的文章由十几页搞成七八页。

说到朱强散文的特点,我感觉,一个是大气磅礴,再有就是举重若重。他能够在一万多字的篇幅里,囊括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比如我们发的那几篇散文,他把家族记忆、个人情感、家族历史以及对赣州历史的挖掘,还有对文字、语调本身的打磨、营造、追求,都弄进去了。以至于我感觉是举重若重,信息量大,感觉丰富,情绪充沛,是小缺点与大优点纠结在一起,给人一种特别强烈的冲击力。所以,在删改中,我有意去掉了一些坚硬的东西,留下了另外一些使之呈现出一种特别氤氳和丰沛的感觉的段落。正如毛竹生长一样,有时候竹林长得好,它还需要下点雨。哗哗的一片云,哗哗的一片雨。竹林里弥漫着云雨,氤氳感弥散在散文里,气氛就特别好。我就留下了他散文里的那种氤氳感。

几篇散文的题目都是我改的。最早的时候,他的《墟土》叫《虚土》,但刘亮程写过一本书,就叫《虚土》,所以必须回避。后来,我就在“虚”的旁边加了一个“士”字。“废墟”的“墟”。一查字典,现代汉语没有“墟土”这个词。我们资深编辑也说,字典里没有的,最好不用。但我想,作家要创造啊,创造一些新词,然后丰富词典的内容。后来就用了“废墟”的“墟”。《墟土》给我的感觉,就是朱强将一座城市一一赣州的千年岁月,打造成了时间的长廊,时间的城市,墟土,是时间废墟的一种残渣,然后,被朱强发现,被他包装了出来。这篇文章写得峰回路转,荡气回肠,如同大江滔滔,又如黄河九曲回肠,很好看。

第二篇散文,当初的篇名叫作《行砖》这个”行砖”,一般人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文章名容易产生误解。其实,他想写一块赣州城砖的历史,这块砖头在历史里行走,穿越了九百多年。走来走去,走出了他的家族史,赣州城史,以及个人的成长史。后来,我才加了个后缀叫“小史”,因为不能叫“大史”,大史是司马迁写的。不能太大。因为朱强这篇文章,所涉及的是家族记忆,城市历史,成长痕迹,想象时间什么的。这篇《行砖小史》,写得也是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南北西东,上下千年,读来意趣非凡。

所以,我觉得朱强的写作是举重若重,大气,丰沛。最近,我的案头,摆放着几个国外散文家的文字。一个是布罗茨基的两个散文集《小于一》与《悲伤与理智》。这个布罗茨基的散文特点,就是把他对诗歌的理解、文化的理解、历史和政治的理解都融在一起,它背后的东西都特别丰富。但是他是以特别小的点切入进去的,举重若轻。还有一种,是比较抒情一点的,像《纽约客》的一个老编辑叫E·B·怀特,他的几本散文集都翻译成中文了。但我觉得他的东西有点偏软。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经验。还有一个作家,奈保尔,他把游记写成皇皇大著,动不动二十多万字。我想,他们的散文写作与朱强的写作,总体设计追求有相似处,即都是一种文化写作,精神性写作,这是朱强给自己设定的大方向,我觉得他未来的写作空间还很大,可以对那些文学大师多加借鉴与呼应。在时间记忆里拥有自己的刻度盘。

节选

朱强的散文因地气氤氲而生,有知识,也有趣味,有景观有景深,扩眼界也显境界。

——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他把家族记忆,个人情怀、家族历史,还有对文字、语调的打磨和营造,追求,都弄进去了。成为了一个信息量极大的文本。

——邱华栋(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朱强的散文把一种开放式,召唤式的审美空间留给了读者,引其做不尽的遐想。

——古耜(文学评论家)

我的理想是做一种尝试,尽可能使散文和自己的血肉灵魂统一起来。并且把其他的艺术式样也揉入其中,能进来也能出去,这应该是散文的源,也是散文的流。

——作者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墟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8306.html

Recommended For You

  • N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