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神话中的华夏始祖

封面

作者:曹昌光

页数:153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27042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上, 合情合理地重述华夏始祖的故事, 继续实现远古祖先的梦想。全书内容包括: 女娲补天、大洪水前、伏羲出生、西王母、崆峒山等。

作者简介

  曹昌光,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副会长,漫画家,神话研究学者。著有《伏羲与八卦》《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画传》等。合编《漫画丝绸之路》(中、英、日文版,2016年重版)。

本书特色

神话的魅力,还在于神话的主人公尽管神气十足,但一个个身上又躁动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情绪是可以感染的,人性是相互贯通的。比起考古发掘的先祖化石,远古神话充斥的活力填平了我们和祖先之间成千上万年的代沟。这是一项伟大的“传神”工程。  所谓“传神”,就是精神的传递和继承。中华民族历经万年磨难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传神”。  当然,神话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认知的幼稚,口耳的差池,使原本朴素的叙述有些走样,甚至荒诞。虽然古神话缺乏历史的精确性,但始终传播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正能量。

目录

引言:穿越神话
一、女娲补天
撑天的柱子断了
咽不下这口气
老祖宗向天神宣战
为什么叫女娲

二、大洪水前
大洪水前还有个抟土造人的女娲
可疑的盘古
夸父的身世

三、伏羲出生
葫芦妈妈生了个葫芦娃
伏羲爸爸是雷神
在妈妈肚子里呆了十几年
华胥西行的谜

四、西王母
失踪的华胥氏露面了
戴胜?戴的什么胜
豹尾虎牙和於菟祭
歌名、地名都冠着华字
善啸,文明第一声
甘青彩陶:西王母的万神殿

五、崆峒山
崆峒,又一座昆仑
笄头,西王母的戴胜
回山,退回去走渭水

六、葫芦河
一个难圆其说的传说
葫芦河,为人文始祖作证
上谁的门?这是大事
大屋子和地画

七、卦台山
伏羲氏族的东归情结
来到了三阳川
伏羲始画八卦的演说
日出和日落
八卦,中华最早的科学认知方法
八卦始画,文明肇启

八、轩辕之国
绕不开的轩辕之国
最具魅力的轩辕之国
有蠕居地的轩辕之国
注重养生的轩辕之国

九、炎帝神农
以农为本的神农
神农又是药王
太行山麓的神农

十、嫦娥奔月
一段该说明白的公案
嫦娥奔月》的地方版
女娲出面调整婚育政策

十一、南下的伏羲
蜀:南下的播种机
巴:好马不吃回头草
蚩尤:疑似巴蛇东游去

十二、三祖之争
守陵的老大遇到了麻烦
蚩尤取代老大
神农塞外搬兵
轩辕入主中原

十三、夏禹治水
家谱:伏羲后人
家传:再用八卦
王权:强力执政

十四、中国龙
雷和虹,初始的龙
葫芦,华人最早的图腾
蛇,伏羲族人的家神
中国龙,华夏各族的图腾共体

节选

《神话中的华夏始祖/华夏文明之源》:  可疑的盘古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流传了七八千年,大家都爱听。到东汉以后的三国时期,有个叫徐整的作家写了一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想颠覆女神造人的传统说法。  徐整写道,蜗居在像蛋青那样混沌的天地之间的盘古,随着天不断升高,地不断下沉,他的个子也急速增长起来。天、地、盘古以每天一丈的速度在变化,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像现在这样高,地就像现在这样厚,盘古那就项天立地了。  盘古临死,气息化为风云,声音化为雷霆,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四肢化为东西南北四极,五体(四肢加上躯干)化为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和嵩山,血液化为江河,经脉化为道路,肌肉化为田地,胡须化为星辰,皮毛化为草木,牙齿和骨头化为金属和石头,精液和骨髓化为宝珠和美玉,汗水化为雨水和湖泽,寄生在身体上的各种小虫子,混杂在一起,化生为黎民百姓。  徐整的想象力实在丰富!人竟然是男人盘古身上的小虫子变的,仿佛在讲科学:有生命的虫子总比无生命的泥巴更有理由变人吧!颠覆!  接着,问题来了: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传说中的始祖历来是女娲领衔,什么时候冒出来了比女娲还要早的男人?  何况这个男人不会抟泥,更不会捏泥娃娃,还不讲卫生,身上生出了小虫子。更恶心的是这些小虫子竟然变成了我们的祖先。徐整怎么这么写?也不奇怪,三国时期,男人们早就牛了起来,男尊女卑,始祖也得由女变男。徐整这只傲视千古的“大公鸡”,抑制不住创作的激情,“咯咯哒!咯咯哒”地撅起来屁股,一颗硕大的鸡蛋落地了。还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的蛋壳里,蜷曲着他为我们制造的始祖盘古。可惜世人不怎么买徐整的账,依然认抟土造人的女娲为造人的老祖宗。至今,海内外的华人异口同声传唱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没听唱世上只有老爸好的昵。  夸父的身世  说徐整拿盘古忽悠人,别误会,我们并不是说大洪水前只有女人没有男人。人的进化过程始终有男有女,否则人类哪能发展到今天。“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是原始人的误解,父亲是有的,只是原始人起先不知道,后来又难以确认而已。  大洪水以前,虽然女人做主,可男人也不是孬种。一些出力气的活还得男人去干,比如打猎和打架,此外,还得去找火种。夸父追日神话就是葫芦族群男人找火种的故事。  夸父,夸氏族里的大男人。夸,原字很可能是瓠,不知怎么着把瓜旁丢了。至今,江浙一带还有人把夸字读作瓠声。  夸父追日的神话,历来被人误读为主人公自不量力做傻事,夸父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也有人把主人公奉为与天作对勇于牺牲的英雄歌颂。到底怎么看呢?只要细心解读这篇神话,就会有新的体会。  很早很早以前,人不会保存火种,日常生活中无法用火。从雷击或山崩时引发的林火取火,不仅危险,而且由不得自己,很不方便。  葫芦族群里有一位高大魁梧的男人,后世叫他夸父。大洪水浸灭了族里的火种,没火用,吃生的,喝凉的,睡潮的,挨冷冻,日子不好过。夜里没了火黑黢黢,狼虫虎豹敢来吃人。夸父受众人之托,提了根柴棒,到太阳那里借火。那时候的人朴实,没有冒傻气逞英雄的念头。夸父撵着太阳到了禹谷,有人说就是现在的日月山和青海湖。靠近了这个巨大的火球,点燃火把,扭头就往回赶。长久的劳累,火焰的烤炙,夸父虽然喝干了黄河和渭水,却不解渴,想去北边的大湖喝水。筋疲力尽的夸父发现手中的火把即将燃尽,追日取火的神圣使命面临毁于~旦。在生命的尽头,他朝着族群的村落,奋力掷出了火把,使村前的林子燃成熊熊大火。火焰就像桃花盛开的桃林。夸父用自己的生命,给人间重新带回了宝贵的火种。  破解这则神话,要抓住夸父手中的杖和化为邓林这两点。夸父敢于追日,他要拐棍干嘛?如果杖是拐棍,他在临死前丢弃它干嘛?如果把它看作是点燃火把的材料,前前后后的情节就得到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夸父拼死掷出即将燃尽的火把,燃起了氏族村落前的林火。这里的化字,就是燃烧的意思,化为灰烬,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林木燃烧时像不像桃花盛开的桃林?也许桃花的火红色使凶兽恶鬼惧怕,先民就赋予桃木以辟邪驱鬼的神功,被民间几千年来制成桃符、桃木剑挂于厅堂镇宅。  夸父追日的神话,让我们想起了又一位大名鼎鼎的始祖,他就是燧人氏。  三皇组合中,早就有以燧人为首的排列:燧人,伏羲,神农。燧人是伏羲的老前辈,传说也是位男性。被称为燧人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有个没有昼夜的地方,有一种叫燧木的大树。一位四海旅游的圣人来到燧木树下,发现有一只像猫头鹰的鸟,只要啄树就会冒出火光。于是,这位圣人就用树枝在燧木树干上使劲摩擦,很快钻出火来。人们称他燧人。  有专家说,这燧人实际上是西部古羌的一支,后来生活在现今祁连山脉的弁兹一带。大洪水时东迁到永登、兰州、甘谷、天水和贺兰山的乌达地界,同华胥混血。此说与《神话中的华夏始祖/华夏文明之源》所述华胥生伏羲的故事大体可以衔接。夸父神话也许就出现在这支东迁与华胥混血的燧人族群中。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神话中的华夏始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