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网络赋权: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中新型权利的司法保护研究

封面

作者:童海超

页数:260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4262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在传统权利基础上不断生成新型网络权利的进程。本书对于人民法院回应社会司法需求、加强APP权利司法保护的问题,从创新司法理念、创新裁判规则和创新审判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作者简介

童海超,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与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主审过民事、刑事和行政三类案件。其中,(2015)鄂知刑终字第1号刑事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2015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2014)鄂民三终字第00108号民事判决书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2015年度全国法院精品文书”;(2011)鄂知刑终字第1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和(2011)鄂知行终字第1号行政裁定书同时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第三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裁判文书”。在《法学评论》《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案例选》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合著教材一部。合著专著两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知识产权法和网络法。

目录

导论
一、概念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中新型权利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APP平台中的乱象
一、侵犯知识产权
二、非法窃取个人信息
三、利用APP从事非法经营
四、传播恶意软件和病毒软件
五、违法开展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第二节 APP司法问题的时代背景
一、代际转型: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二、应用变迁:从网站主导到APP主导
三、网络赋权:从传统权利到网络权利
第三节 APP平台对传统网站的沿袭与变革
一、APP平台对传统网站的历史沿袭
二、APP平台对传统网站的本质变革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中新型权利的类型化研究
第一节 新型权利的创设
一、默示许可权
二、应用选择权
三、应用名称权
四、移动支付权
五、移动打车权
六、移动医疗权
七、移动快递权
八、图形用户界面(GUI)权
第二节 传统权利的拓展
一、行踪保密权
二、合理使用权
三、网购反悔权
四、信息保护权
五、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三章 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案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一、著作权案件
二、商标权案件
三、不正当竞争案件
四、专利权案件
第二节 一般侵权民事案件
一、手机预装APP无法卸载纠纷
二、名誉权纠纷
三、APP平台的商品(服务)侵权纠纷
第三节 诉前行为保全案件
一、APP诉前行为保全的法律适用问题
二、APP诉前行为保全程序的完善
第四节 行政案件
一、移动打车APP平台和网约车的法律地位问题
二、分享经济条件下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的合法性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的APP平台中新型权利的保护问题
第五节 刑事案件
一、以APP为犯罪对象
二、以APP为犯罪工具
三、以APP为犯罪空间
四、以APP为犯罪起因
第四章 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的法律保护问题
第一节 APP的立法问题
一、APP立法的考察
二、APP立法的不足
三、APP立法的建议
第二节 APP的执法问题
一、管理规则的空白领域
二、监管方式的群众路线缺失
三、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不畅
第三节 APP的司法问题
一、司法解释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二、典型案例的经验总结有待加强
三、APP案件的裁判规则有待明确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中新型权利保护的司法创新
第一节 审理APP案件的指导思想
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精神
二、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互联网案件的要求
第二节 APP案件审理的司法创新
一、司法理念创新:网络赋权的“互联网+”思维
二、裁判规则创新:实体规则创新和程序规则创新
三、审判机制创新: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论文
三、中文报纸
四、外文译著
五、研究报告
六、电子文献
索引
第六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专家推荐表1
第六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专家推荐表2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网络赋权: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中新型权利的司法保护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