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桂艳
页数:239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40236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在观念上、行动上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与运作方式,熟悉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管理专题》系统介绍了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研究和介绍了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后的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企业信息化、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知识管理等内容,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员的现代管理意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现代管理专题》编者本着启发性、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的原则,从现代管理专题课程的特点、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学和学习者的特征出发,认真细致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设计多种学习模式,在每章前均设有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建议;正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使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掌握,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每章后均设有学习自测题,通过练习有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编写《现代管理专题》教材过程中,为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除了注意上述学习模式和课程结构的更新外,还力争做到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在本学科的新研究成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现代管理专题》既可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教材,也可供各级管理人员培训使用。
目录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专题二 企业再造理论
第一节 企业再造理论的基础
第二节 企业再造的组织领导
第三节 企业再造的核心领域
第四节 流程再造的辅助工程
专题三 学习型组织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专题四 战略联盟
第一节 战略联盟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战略联盟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与管理
专题五 企业信息化
第一节 企业的信息资源
第二节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第三节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第四节 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专题六 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
第一节 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制造资源计划
第三节 企业资源计划
第四节 供应链管理
第五节 敏捷制造
第六节 准时制生产方式
专题七 电子商务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含义、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网络营销
第三节 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
专题八 人本管理理论
第一节 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人本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第三节 人本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 人本管理的原则及方法
专题九 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含义、特征及功能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层次和内容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类型
第四节 组织文化建设
第五节 跨文化管理
专题十 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第一节 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简单膊弈与博弈均衡
第三节 重复博弈与序列膊弈
第四节 阻止市场进入的策略
专题十一 知识管理
第一节 企业的知识资源
第二节 知识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现代管理专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 1996年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研究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发表了关于对世界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在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经合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这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按照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飞跃来界定的崭新经济形态,这个定义普遍被国内外研究者接受。它源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充分理解,很好地把科学技术和经济联系起来,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及传播(教育和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为了有利于进行经济分析,经合组织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四类: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这一知识是指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例如中国有多少人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哪一年?在这里,知识类似于通常称为信息的东西,并可分解为信息单位——比特(bit)。在一些复杂的领域,专家们需要掌握许多此类知识才能完成工作,律师和医生便是这类人员。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这一知识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例如,牛顿定律、供求规律。此类知识在多数产业中支撑着技术的发展及产品和工艺的进步,它的产生和再生产由专门机构如实验室和大学来完成。 (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这一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技术、技巧和诀窍等。产业网络形成的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间有分享和组合技能要素的需求。 (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对现代管理者和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要利用此类知识对变化率的加速变化作出响应。此类知识对于其他类型的知识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企业的内部知识。 吴季松在《知识经济>中认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经合组织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来,“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未来的经济必将改变和超越现在这种以技术为驱动力量,片面追求生产规模极大化,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把知识作为主要的驱动力量,知识经济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一词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然而,它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知识经济的到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1.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 (1)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生产劳动以农牧业为主,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以简陋的犁、锄、刀、斧等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马车、木船等。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很小,仅处于从属地位。生产的分配主要按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生产多集中在土壤肥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面对自然灾害往往无力抵御,广大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教育很不发达,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基本上固定在一处,很少流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