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呷热哈莫
页数:2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305084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曾在彝族农村地区从事多年乡村教育的彝族教师。作者对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彝族人及该地区汉族人进行了大量访谈,从资本全球化、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发展这三股力量的拉扯与较量入手,勾勒出了彝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全貌和机理。《BR》 本书梳理了彝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归纳其发展特征,探讨当前彝族教育存在的发展困境,并对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重新进行阐释和解读。
作者简介
阿呷热哈莫,女,凉山彝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201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社会学系访学,2015-201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参与中国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促进少数民族儿童有质量学习”“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国特岗计划政策调研”等:合编《少数民族乡村教师口述史》,参与编写《中国特岗教师蓝皮书》: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
序一 (郑新蓉)
序二 (Stevan Harrell)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趋同还是趋异
第二节 一场充满冲突的现代化
一、族群内的等级关系
二、族群外的民族关系
三、全球化、现代化下的冲突与对抗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教育
一、现代教育与少数民族认同
二、宗教与少数民族教育
三、现代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第四节 田野与田野工作者
第五节 全书概述
第二章 彝族社会与现代教育变迁
第一节 凉山彝族教育
一、彝族前现代时期传统教育
二、土司制时期的凉山彝族教育
三、外国传教士对彝族教育的影响
四、民国时期的凉山彝族教育
第二节 彝族精英与现代教育
一、末代土司与他的现代教育之路
二、新时期彝族精英与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甘洛现代教育变迁
一、1956年以前的甘洛教育
二、20世纪50-60年代:“上学习惯”逐渐形成
三、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几起几落”
四、20世纪80-90年代:上学需求与向上流动
五、2000年以后:教育选择与外出打工
六、彝族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教育变迁”类型
第三章 黑白变奏
第一节 甘洛的白彝与黑彝
第二节 托觉村——一个黑彝地区的现代教育
一、2000年的托觉村现代教育
二、托觉村小的教师
三、2012年的托觉村与其教育选择
第三节 格木村——一个白彝地区的现代教育
一、村落教育
二、村落这群迷茫的小伙儿
三、“上学就是来玩的”
四、住县城的“乡村教师”
五、“彝文考试”和彝文老师
第四节 不同与趋同
第四章 麻风村的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古达村
第二节 限制与教育
第三节 村落的彝族老师
第四节 族群关系与村小教育
第五节 尴尬的邀请、捐助与污名
一、尴尬的邀请
二、捐助与污名
第五章 色达村的生态、生育与现代教育
第一节 生态:烧山引发的生态问题
一、村民烧山的“主位解释”
二、烧山引发的冲突
三、学生的生态知识
第二节 生育:超生问题
一、初育年龄
二、生育数量
三、生育间隔
第三节 现代教育:乡村教育问题
一、村民的教育选择
二、村小的招生压力
三、早入学
第四节 生态、生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一、生育、生态变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对生育、生态的影响
三、从生态、生育与现代教育的运行法则进行乡村治理
第六章 彝族教育的现代性结果
第一节 “教育浪费”
第二节 双语教育的落寞
一、从辉煌到衰落
二、双语师资
三、双语教育模式
四、全球现代化的普遍主义与同化
第三节 民族学校的发展困境
一、民族小学——“农民学校”
二、民族中学
第四节 民族职业学校的尴尬
一、招生
二、传统遭遇“现代厕所”
第七章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新阐释
第一节 现代教育不该是一个补救机制
第二节 现代教育不该是无差别导致的差别性后果
第三节 突破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现代教育应为少数民族认同提供正当性的依据和土壤
二、对少数民族进行教育“赋权”
三、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二 (Stevan Harrell)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趋同还是趋异
第二节 一场充满冲突的现代化
一、族群内的等级关系
二、族群外的民族关系
三、全球化、现代化下的冲突与对抗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教育
一、现代教育与少数民族认同
二、宗教与少数民族教育
三、现代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第四节 田野与田野工作者
第五节 全书概述
第二章 彝族社会与现代教育变迁
第一节 凉山彝族教育
一、彝族前现代时期传统教育
二、土司制时期的凉山彝族教育
三、外国传教士对彝族教育的影响
四、民国时期的凉山彝族教育
第二节 彝族精英与现代教育
一、末代土司与他的现代教育之路
二、新时期彝族精英与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甘洛现代教育变迁
一、1956年以前的甘洛教育
二、20世纪50-60年代:“上学习惯”逐渐形成
三、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几起几落”
四、20世纪80-90年代:上学需求与向上流动
五、2000年以后:教育选择与外出打工
六、彝族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教育变迁”类型
第三章 黑白变奏
第一节 甘洛的白彝与黑彝
第二节 托觉村——一个黑彝地区的现代教育
一、2000年的托觉村现代教育
二、托觉村小的教师
三、2012年的托觉村与其教育选择
第三节 格木村——一个白彝地区的现代教育
一、村落教育
二、村落这群迷茫的小伙儿
三、“上学就是来玩的”
四、住县城的“乡村教师”
五、“彝文考试”和彝文老师
第四节 不同与趋同
第四章 麻风村的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古达村
第二节 限制与教育
第三节 村落的彝族老师
第四节 族群关系与村小教育
第五节 尴尬的邀请、捐助与污名
一、尴尬的邀请
二、捐助与污名
第五章 色达村的生态、生育与现代教育
第一节 生态:烧山引发的生态问题
一、村民烧山的“主位解释”
二、烧山引发的冲突
三、学生的生态知识
第二节 生育:超生问题
一、初育年龄
二、生育数量
三、生育间隔
第三节 现代教育:乡村教育问题
一、村民的教育选择
二、村小的招生压力
三、早入学
第四节 生态、生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一、生育、生态变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对生育、生态的影响
三、从生态、生育与现代教育的运行法则进行乡村治理
第六章 彝族教育的现代性结果
第一节 “教育浪费”
第二节 双语教育的落寞
一、从辉煌到衰落
二、双语师资
三、双语教育模式
四、全球现代化的普遍主义与同化
第三节 民族学校的发展困境
一、民族小学——“农民学校”
二、民族中学
第四节 民族职业学校的尴尬
一、招生
二、传统遭遇“现代厕所”
第七章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新阐释
第一节 现代教育不该是一个补救机制
第二节 现代教育不该是无差别导致的差别性后果
第三节 突破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现代教育应为少数民族认同提供正当性的依据和土壤
二、对少数民族进行教育“赋权”
三、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