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建明
页数:407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35413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概论(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科学技术知识,从科学与社会的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21世纪的高新科学技术,包括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地球环境、航天航海等,内容全面,可读性强。同时,《科学技术概论(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还涉及各种世界之谜,讲述了多样的自然灾难和人类科技发展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概论(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各文科专业的科学素质教育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读本。
目录
节选
1.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科学就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而是一种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个性与传统所构成的教化与创造相统一的精神过程。它既不能仅仅归结为个体的人,也不能仅仅归结为外在于人的文化结构或文化系统。人文世界是个人的内在世界或精神世界与外在于个人的文化世界的统一。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体的社会活动和人类的文化现象,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活动。人的生存活动处在三重关系中,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如果说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与特定的对象相关联,从而表现出对某类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规范、风俗、礼仪等,进而表现出对社会某一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生存的状况,以及人对于自己生存状况的自觉,它涉及人的整个生存活动,表现出人对于自身在自然和社会中整个生存活动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哲学就非常关注人在现实中的活动,表现出它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明确地表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见图1.9)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人的感性活动或当作实践人理解,不是从主观方向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在这里强调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所谓的“唯物”或者“唯心”,而应该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只有以人为中心,紧紧抓住人的实践活动,才可能弄清哲学的真正任务——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2.人文科学的本质 人文科学的本质和所有知识体系一样,它并不是要描述孤立分离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个别事实,而是要努力给予我们一种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综合观念,给予我们理解并把握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秩序和序列,给我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的新的思维形式。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这就使我们在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必须重视人的实践活动,必须看到人是生成的,而不是既定的。人的本质是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甚至于人用来看绘画的眼晴、听音乐的耳朵都是如此。我们凭借此理论,就可以给予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发展一个秩序、一种思维形式,进而较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文学也是如此。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见图1.9)曾经写过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诗与真》,他想探讨艺术所追求的一种普遍的法则“真”。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并给予日常生活中那些孤立而分散的事件以一个新的主题和结构形式。亦即一种新的秩序,在他看来这就是艺术的“真”。用歌德的这个理论来解读作品,确实可以把握住艺术作品最为本真的东西。例如,曹雪芹(见图1.9)的《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作者的自叙传,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一切的一切都是虚拟的、都是假设的。因为曹雪芹之所以是曹雪芹,就在于他赋予自己的生平经历一个“堕落与拯救”的秩序和形式:贾宝玉是天上的石头,被抛入红尘,可他一直在寻找着拯救之路,寻找着精神家园,寻找着红楼之梦。他试图把拯救的期望寄托于清纯的“女儿”,但现实不断地拆毁着他的寄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