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什刹海

封面

作者:赵林

页数:24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01342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改编自《北京地方志·北京风物图志丛书》中的《什刹海》。什刹海曾是永定河故道;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研究什刹海,对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多方面、多角度透过对什刹海的研究,把对北京文化的研究触角引向边缘和纵深,对北京文化的起源和立体化研究推进了一步。图书四色印刷,图文并茂,详古略今,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大众读物。

本书特色

《京华通览》丛书以一城三带为脉络展开编写,所述内容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擦亮北京“金名片”——让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走向大众。

目录

形成演变

永定河故道/ 2

高梁水积成湖/ 4

金代的白莲潭/ 6

元大都与积水潭/ 9

明北京城营建与积水潭演变/ 13

清代的什刹海/ 18

民国时期的什刹海/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什刹海/ 23

周边景物

名 宅/ 30

宋庆龄故居/ 30

郭沫若故居/ 32

梅兰芳故居/ 36

马海德故居/ 38

田间故居/ 40

萧军故居/ 41

张伯驹故居/ 42

周怀民故居/ 44

溥杰故居/ 45

府 邸/ 46

醇亲王府(摄政王府)/ 46

恭亲王府/ 52

庆王府/ 60

阿拉善王府/ 63

涛贝勒府/ 64

棍贝子府/ 66

兆惠邸/ 68

张之洞邸/ 69

园 囿/ 72

定国公园/ 72

鉴园/ 73

萃锦园/ 74

明珠宅西园/ 79

盛园/ 80

园菊园/ 81

潭苑/ 82

前海小公园/ 83

儿童乐园/ 83

门 楼/ 85

地安门/ 85

德胜门箭楼/ 86

鼓楼/ 88

钟楼/ 90

寺 庙/ 93

火德真君庙(火神庙)/ 93

护国寺/ 98

广化寺/ 100

汇通祠/ 106

关岳庙/ 108

瑞应寺/ 109

净业寺/ 111

普济寺(高庙)/ 113

拈花寺/ 115

什刹海寺/ 117

护国德胜庵/ 120

广福观/ 122

双寺/ 123

什刹海清真寺/ 124

民俗文化

三官庙/ 125

天寿庵/ 125

龙华寺/ 126

正觉寺/ 127

寿明寺/ 128

保安寺/ 129

桥 梁/ 130

万宁桥(后门桥)/ 130

银锭桥/ 135

德胜桥/ 138

西步粮桥/ 140

李广桥/ 142

金锭桥/ 143

民俗活动/ 146

上元灯节/ 146

游皇城/ 150

上巳春禊/ 151

浴佛行像/ 152

城隍出巡/ 154

荷花市场/ 156

浴象、洗马/ 163

祭祀火神/ 165

观莲赏荷/ 166

盂兰盆会/ 168

德内果子市/ 171

重九登高/ 173

冰上活动/ 175

西寺庙会/ 179

后海晓市/ 183

文化蕴涵/ 186

戏曲活动/ 186

诗词活动/ 191

匾额楹联/ 202

书画刻雕/ 207

曲艺演出/ 214

民间传说/ 216

参考书目/ 219

后 记/ 225

节选

今什刹海元代称为积水潭,又称海子。元代百余年间,对积水潭大挖大修共有5 次:第一次是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 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引昌平南的白浮诸水入城;第三次是延祐六年(1319 年),重修积水潭水岸工程;第四次是至治元年(1321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泰定元年(1324 年),修海子(积水潭)南岸工程。元代的积水潭水深面阔,东西宽二里,“汪洋如海”,水天一片。积水潭与元大都的关系主要有三:一是以积水潭为依据兴建元大都城。蒙古至元四年(1267 年),于金中都城东北郊,以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宏伟的大都城。关于元大都的建设,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一文中说:“从大都城的整体规划来分析,控制其平面布局的决定因素……是太宁宫以北那一段高梁河上的积水潭。整个大都城在平面设计上的中轴线,正是紧傍积水潭的东岸才确定下来的。中轴线的起点,即在积水潭的东北岸上,也就是全城设计的几何中心,就地筑有‘中心台’作为标志。”“根据已复原的元大都与积水潭、金中都城平面图大都城平面图进行分析,十分明显的是大都城西墙的位置,刚好在积水潭西岸以外,其间仅容一条顺城街的宽度。紧傍积水潭的东岸,又已确定为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这就说明这积水潭东西两岸之间的宽度稍加延长,便是全城宽度的一半,也就是说,东城墙也应该建筑在这同一宽度的地址上,只是由于当时现场上可能有沼泽洼地或其他不利因素,其位置不得不稍向内移……至于南北两面城墙的位置,则是根据先前已确定的全城几何中心,沿中轴线向南,在皇城南墙与旧中都城北墙之间的适当地点,选定南墙的位置,然后以同等的距离,选定北城墙的位置。结果就构成了大都城南北略长的长方形轮廓”。二是大都城的兴建致使金代白莲潭水域发生重大变化。白莲潭原处于金中都的东北郊,元大都建成后,被全部圈入大都城内,成为元大都城市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莲潭的整体水域被一分为二,南部水域(今北海、中海)被圈入皇城之内,称为太液池,成为皇家御园的组成部分,从此百姓被禁止进入,与被隔在皇城外的白莲潭北部水域(元代的积水潭、今什刹海),衍生出不同的命运轨迹,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即琼华岛)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修建大都城时,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南北处各修一座水关,积水潭上游之水自北水关入城。三是兴修通惠河以利漕运,使元大都内积水潭成为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据《元史·郭守敬传》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帝(元世祖忽必烈)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元代积水潭示意图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至元三十年(1293 年)秋告成,计用二百八十五万工、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是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通惠河的修通,使积水潭上游的水源大大开拓的同时,又使积水潭下游水道畅通并延长,使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与南北大运河连通一气,成为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从而获得了空前的漕运效益。明代劳宗茂曾作诗赞此舟楫之便说:“莫谓盈盈衣带水,胜他多少犊轮辛。”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什刹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