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演变特征及机理

封面

作者:李亚娟

页数:193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305689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 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运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归纳总结乡村民族地区民族社区的历史演变脉络, 从产业结构、社区空间、景观格局、社会关系和民族文化五个方面探讨其演变特征。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民族社会学、景观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运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归纳总结乡村民族地区民族社区的历史演变脉络,从产业结构、社区空间、景观格局、社会关系和民族文化五个方面探讨其演变特征。重点分析21世纪以来旅游生计方式发展下的社区演变特征及旅游发展特点。通过构建可持续旅游生计框架,分析制约西南民族社区演变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其演变机理。在归纳旅游生计方式为社区演变带来的生计资本脆弱性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空间格局、维持传统生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发展模式和优化途径,使乡村民族社区之间、社区内外以及社区与生态背景之间处于和谐稳定的局面。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征与演变 1
1.1.1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价值重大 1
1.1.2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向来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 1
1.1.3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面临外来文化的入侵 2
1.1.4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发展模式面临传承与转型的新选择 2
1.2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征与演变研究意义 3
1.2.1 理论意义 3
1.2.2 实践意义 3
1.3 本书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4
1.3.2 研究方法 5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6
2.1 概念界定 6
2.1.1 相关概念界定 6
2.1.2 基本概念界定 9
2.2 相关理论基础 10
2.2.1 人文地理学 10
2.2.2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
2.2.3 民族生态学理论 13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
2.2.5 旅游学理论 15
2.3 国内外民族社区演变研究进展 16
2.3.1 国外研究进展 16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0
2.4 国内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进展 25
2.4.1 国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 25
2.4.2 国内民族社区旅游研究 28
2.5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析 32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库构建 35
3.1 自然地理概况 36
3.1.1 地质地貌 36
3.1.2 气候水文 36
3.1.3 土地土壤 36
3.2 社会经济概况 38
3.2.1 民族人口 38
3.2.2 居民生活 40
3.2.3 交通通信 40
3.2.4 生计方式 40
3.3 旅游文化概况 41
3.4 案例地选择 43
3.5 数据资料获取与处理 46
3.5.1 基础数据获取 46
3.5.2 实地调研数据获取 46
3.6 数据库构建 51
第4章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历史形成过程 52
4.1 民族社区的历史形成脉络 52
4.1.1 石器时代 52
4.1.2 夏商周时期 53
4.1.3 战国至隋唐时期 55
4.1.4 宋至清中叶时期 56
4.2 民族社区的演化阶段 57
4.2.1 动荡发展阶段(清末至1949年) 58
4.2.2 演进渐变阶段 59
4.2.3 转型急变阶段 63
4.2.4 传承重构阶段 74
4.3 本章小结 74
第5章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演变及旅游发展特征 76
5.1 民族社区现状特征 76
5.1.1 社区产业结构变更 76
5.1.2 社区空间结构演变 78
5.1.3 社区景观格局变迁 80
5.1.4 社区社会关系变化 86
5.1.5 社区民族文化迁移 90
5.2 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特征 94
5.2.1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分布特征 94
5.2.2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分布差异 95
5.2.3 旅游交通结构特征 98
5.2.4 民族旅游社区中心结构特征 100
5.2.5 民族旅游社区开发管理特征 102
5.2.6 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特征 110
5.3 本章小结 112
5.3.1 社区演变特征 112
5.3.2 旅游发展特征 112
第6章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社区演变机理 114
6.1 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 114
6.1.1 问卷分析 114
6.1.2 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116
6.2 旅游生计资本的演变特征 118
6.2.1 自然资本 118
6.2.2 经济资本 118
6.2.3 社会资本 119
6.2.4 文化资本 119
6.2.5 人力资本 119
6.3 民族社区旅游生计资本的演变态势与生计结果 120
6.4 民族社区演变因素提炼及机理分析 121
6.4.1 传统稻作生计方式的改变是社区演变的内部根源 121
6.4.2 旅游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是社区转型的外在动力 124
6.4.3 收入分异与邻里互动关系的变迁对社区关系的重塑 126
6.4.4 传统意识形态迁移及社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社区管理体系的重构 127
6.4.5 流通渠道发展对社区演变环境的催化 129
6.4.6 独特地理背景对旅游吸引物的塑造和社区演变的框定 131
6.5 本章小结 133
第7章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新型脆弱性分析及旅游发展模式 135
7.1 民族社区新型脆弱性分析 135
7.1.1 经济资本脆弱性分析 135
7.1.2 自然资本脆弱性分析 140
7.1.3 人力资本脆弱性分析 144
7.1.4 社会资本脆弱性分析 148
7.1.5 文化资本脆弱性分析 156
7.2 民族社区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7
7.2.1 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为理念发展模式 157
7.2.2 从政府主导到共同合作的旅游管理模式 159
7.2.3 旅游生计方式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160
7.2.4 全域景区化全域景观化过渡的开发模式 165
7.2.5 多核心型社区梯度网状空间开发模式 166
7.3 本章小结 168
参考文献 169
附录 182
附录1 社区居民采访名单 182
附录2 黔东南州工业园区汇总 186
附录3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187
附录4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189
后记 192

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征与演变
1.1.1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价值重大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当地特有的稻作技术具有涵养水源的强大功能。该区域传统农耕方式对缓解长江、珠江中上游的枯水季节的淡水补给,消解暴雨季节的洪峰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罗康隆 等,2008a);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和安全程度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一旦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传统种植方式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不仅关系到整个西南地区的粮食生产,还关系到长江、珠江下游的稻米种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南部各省市的粮食供应能力(石汝杰,2012);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向来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区(马建华,2010),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不仅可以有效调节局部小气候,还可以对我国南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连日来贵州多地出现强降雨,同时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截至7月15日,六盘水、毕节2市8个县(区)31.2万人受灾,3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300余间房屋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5.2千公顷,其中绝收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新一轮强降雨致贵州31万人受灾.2014-07-15.
1.1.2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向来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封闭偏僻的地理位置,影响了与外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交流;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态本底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使劳动力大量流失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少数民族族别多、居住分散,而且语言、文化和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大多保留着原始的生产方式,难以享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利益。该区域长期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贵州省自1991年至2010年每四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指数平均值均为0.1,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分别排名为第27名、第28名、第28名和第29名(卡尔 沙文特,2012)。贵州省2014年GDP总量为9251.01亿元,不及广东省GDP总量(67 792.24亿元)的16,贫困率连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潮流驱动下,脱贫致富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问题。
全国贫困县共592个,其中民族自治地区贫困县达341个,贵州省达50个,位于全国第2名,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贫困县。
资料来源:人民网.2014年全国592个贫困县名单.2014-09-05.
1.1.3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面临外来文化的入侵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面临传承与转变的两难境地。科技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弃了原有传统的很多技术,转而投向大机器运作的生产方式,稻作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以及由此所延伸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生活习俗日渐消退(罗康智,2012);贵阳到重庆、贵阳到成都及贵阳到广州的高速铁路已于2014年底竣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注入,势必会引起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生活观念和生产技术的入侵,会造成当地稻作传统生计的改变和人们传统文化的变迁;各种开发政策和优惠政策的引入,会使各类投资商掠夺性地开发,以获得经济效益大化(陈纪,2010);旅游业逐步进入西南地区,在提高部分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所造成的脆弱性不断涌现(孙天胜,2006),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冲击。
20世纪80年代,施秉城关和杨柳塘及双井片区有芦笙队58队,2010年整个杨柳塘镇有芦笙队不足10队,且全镇会芦笙歌词和曲谱的不到20人;《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2005年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全县能唱完这组歌的人不到30人,且都是60岁以上的人。
资料来源:黔东南人民网.施秉民族民间文化调查与思考.2012-09-05.
1.1.4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发展模式面临传承与转型的新选择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是一个集“少”(少数民族聚居)、“边”(边缘或边远地带)、“穷”(经济落后)、“富”(资源丰富)于一体的特殊地区。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体系,该体系除了一般宗教、习俗所具有的历史性、群众性、地域性、稳定性、渐变性等特征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具有封闭性和多层次性的约束特征。目前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发展模式正面临开放环境下各方利益诉求的新挑战,特别是近年来西南各个省相继提出“工业立省”的口号,各大工业园区纷纷入驻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开发地区,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快速推进的工业与衰退的农业和发展中的旅游业之间关系如何协调,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由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因其生态性、民族性、偏远性及脆弱性,亟须深入分析其形成及发展规律,特别是要揭示影响社区形成和演变的内外在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翔实信息,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及少数民族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黔东南州“工业强州”政策的推进,将在原有工业园区建设基础上大力规划20个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551.0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有289.10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了121.21平方公里。从2013年3月1日起,全州将在原有几个大的产业园区基础上集中开工建设435个工业项目。
资料来源:贵州日报.“工业强州”大平台20个工业园区建设走笔.2013-04-21.
1.2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征与演变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 为认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演变机理提供新视角
当前民族社区的研究多从单一学科入手分析其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旅游影响等问题,在揭示整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演变机理方面不够全面和系统。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形成与演变,依托社区内的人和社区所处的环境,并通过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达到一种自然性和社会性适应,所以在分析其时空演变的同时,综合社区内各要素,才能探索到全面综合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理。多学科的融合,从人地关系这个新的视角讨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演变是一种更科学的分析视角。
2. 为民族区域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延续提供新思路
少数民族聚集区包含了人、地和环境三大要素,也是人和地与周边环境长期作用和相互适应的产物,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完善和维持与社区依托的场所和社区内的人密不可分,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考虑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研究如何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同时不仅仅是“选择”“更新”,更是“挖掘”“恢复”,特别是已经存在于人类已有的财富中。城市化进程快速演进的今天,社区外各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打破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和谐,所以探索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制约因素和演变机理,深入挖掘当前已有的生态文化来调试当前的演变,比外力强加的改变更有现实意义。
3. 为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少数民族聚集区作为活的博物馆,在区位条件、人口结构、权力组织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比传统旅游景区更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人口快速流动、传统文化加速更替的新时期下,探讨这一特殊区域内特定人群所形成的特定聚落演变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国家扶贫的重点支持对象,如何在维持民族生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有效地寻求科学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产业转型是当前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
4. 丰富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以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结合所处的生态系统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机理,同时基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少数民族聚落(地理学)及所处生态环境系统(生态学)三方面来揭示和探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演变规律和旅游发展模式,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可以丰富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2.2 实践意义
1. 有助于少数民族聚集区贫困落后局面的改善
崎岖险峻的地形、高山环峙的地势,为形成各具特征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但单一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无法应对经济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亟需探寻多种适应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模式,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活动,在保护社区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变传统民族地区落后的局面。
2. 有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我国西南地区的稻作耕种方式距今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南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环境变化作斗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性适应成果,拥有了成套本土生态知识和智慧,形成了如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侗族大歌”和云南“哈尼梯田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文明,堪称世界山地高原生态农业的典范,已分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对该区域社区演变进行研究具有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的双重使命。
3. 有助于自然灾害事故的全局把控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位于云贵高原湘、黔、桂、滇四省(自治区)的交界处,向来是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区。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森林火灾、低温冻害、冰雹、台风、暴雨、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是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引起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如何有效把控这种变化趋势是有效预防灾害的关键。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在不停变动,特别是人为因素,如传统稻作耕种方式的改变所引起长江、珠江下游的淡水供应问题,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所引起的粮食减产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等等。对该区域进行演变研究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变动带来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3 本书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为研究区域,以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进行形成过程分析和社会类型划分,基于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民族社会学、景观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理论,通过空间结构、景观格局、产业结构、社会关系和民族文化等立足点分析其社区演变的特征和旅游发展特点,并基于人地环境关系的相互作用和适应特征探讨其演变机理,总结社区发展存在的脆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从研究思路和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民族社区概念的诠释,国内外民族社区、乡村聚落形成及演变研究进展和民族旅游研究综述。包括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概念研究、相关民族社区和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民族旅游中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社区变迁的理论基础。对应本书的第1~2章。
第二部分是西南民族社区形成演化过程。根据相关历史材料归纳总结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聚集区历史形成阶段和演化阶段,分析各阶段特征。对应本书的第3~4章。
第三部分是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演变及旅游发展特征。综合当前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的空间形态结构、景观格局、产业结构、社会关系和传统文化发展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特点。对应本书的第5章。
第四部分是新时期下西南民族社区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旅游生计框架,通过生计资本的演变特点提取社区演变的影响因子,进而探索其演变机理。对应本书的第6章。
第五部分是开放环境下西南民族社区新型脆弱性和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对应本书的第7章。
1.3.2 研究方法
1. 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演变特征及机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