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其泰
页数:420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80936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其泰先生《陈其泰史学萃编》的第很后一本。这本书的内容总体上来说,反映了笔者近些年来在三个学术领域思考的心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学术史探索”, 论述的内容包括春秋公羊学说的演进、清代学术史的若干问题以及唯物史观与传统思想的关系。中篇为“当代史学的思考”。选入的文章旨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下篇为“白寿彝学术风采”。选入的文章是有关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的评论和对他高尚人格的缅怀。
作者简介
陈其泰先生1939年出生在粤东韩江边的一个小镇,1957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1963年7月从中山大学毕业,1978年全国恢复统一招考研究生之后,考取了白寿彝先生指导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从这时候起,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实现了大学时代从事本专业的梦想”。“我念研究生时已三十九岁,深感时间珍贵,时不我待,因而认真读书、写作。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十一种,主编的著作二种,另有合著三种。”这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和传奇。
本书特色
陈其泰先生曾受教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主要在先秦两汉史学、清代及近代学术史、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耕耘,《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恳恳治学的结晶。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
一、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中国古代史学高度发达,但以往对史家、史著的研究,却容易局限于单学科的范围之内。陈其泰先生跳出这种窠臼,认识到历史学的发展与文化学和其他学科有多向性的联系,将“史学”与“文化”作互动考察,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再建丰碑——班固与》《学术史沉思录》等书,对于《史记》《汉书》《史通》《文史通义》,以及《春秋》《左传》《日知录》,乾嘉考史三大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及龚自珍、魏源、崔述等名著、名家,提出了新的看法,做出了新的阐释。
二、对“经”与“史”作贯通考察,拓展史学史学科的研究领域,《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陈其泰先生认为,晚清公羊学说的展开,与清朝统治危机相激荡,又与新思想的传播相伴随、相呼应。20世纪初,公羊学说在政治上的作用随着变法失败而告终结,但在思想文化层面,它却成为中国学者接受西方进化论学说的思想基础,并且是五四前后兴起的“古史辨”派学术源头之一。《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对于深化先秦、西汉史学的研究和清代、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探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途径,阐发其理论意义,高度珍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有集中展现。“近代史学”的正式产生,以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以及在此前后出版的新型学术史和通史著作为标志。近代史学是发扬传统学术的精华与接受西方新学理二者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文化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滋养,又适逢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的相互对话、切磋和启示,加上大量考古文物和稀有文献重见天日,凭借这些难得的时代机遇,20世纪中国史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丰厚,形成了“三大干流”: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新史学流派。陈其泰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流变和发展的评价尤为精到。他指出,这些年有的人由于痛恨教条主义,而不恰当地将之与提倡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十七年”中一度教条主义泛滥,其原因甚为复杂。不过“十七年”史学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仍取得许多重大的成绩。进入新时期以后,教条主义恶劣学风受到彻底清算,而实事求是、坚持唯物史观与时俱进的优良学风则更加显示出其蓬蓬勃勃的活力。
四、认识到历史编纂学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重大意义。陈其泰先生认为,传统史书体裁的丰富多样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巨大创造力,每一种体裁都有成功之作,其成功包含着进步的史识,渊博的学识,高明的治史方法,合理、严密的编纂技巧,这些具有宝贵价值的内涵都承载在历史编纂的成果之中。历史编纂学既是史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同时,它又是推进研究史学发展的新颖视角和重要方面。他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历史编纂学,就能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拓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陈其泰史学萃编》是对时代需要的回应。我们处在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传统史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高度发达的历史意识,世代史家撰成的优秀历史著作,忠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史,生动地记载了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各民族间的团结日益加强的历史进程。陈其泰先生的著作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陈其泰先生满腔热忱,对民族和国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间可见,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优秀士人精神的薪火传承。
目录
卷首识语
上篇 学术史探索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理论体系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公羊家法与清代今文学复兴之统绪
龚自珍与晚清经学的嬗变
论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征
公羊学说与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传统思想的精华何以通向唯物史观
中篇 当代史学的思考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
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学术价值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
下篇 白寿彝学术风采
刻意的追求 新辟的境界
———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评介
理论方向和开拓精神
———读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
不断开拓史学史学科的新境界
———读《白寿彝史学论集》
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
———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
为学术投入了全部生命
———深切怀念白寿彝师
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处理
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
《白寿彝画传》后记
跋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