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亚洲新电影研究文丛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

封面

作者:周安华

页数:444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60482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成果。《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围绕“亚洲新电影”话题,在对亚洲主要国家本土文化、艺术特征予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外来影响和自身创造、思想探索和视听娱乐等视角,深入把握亚洲新电影的价值建构、社会蕴含以及形式变革,特别是发掘了其现代性内涵的灌注,从现代化到审美现代性再到叙事学、消费社会、镜像理论的集束勾勒,包括当代中国电影在内的亚洲新电影之历史生态、现实追求跃然纸上,显示了区域电影一体化研究的全新进展。

作者简介

  周安华,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戏剧影视类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视协高校电视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会长。美国贝茨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持国家艺术科学项目《亚洲新电影的现代性研究》。著有《当代电影新势力》《电影艺术理论》等;在《文艺研究》刊等发表论文多篇,《新华文摘》数次转载。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引论 亚洲新电影:崛起、现代性及其建构
一、亚洲新电影及现代性的意义范畴
二、现代性之基:亚洲新电影的主体性
三、现代性之形:建构的民族身份
四、现代性之纬:慎独的反思立场

第一章 本质、世界场域与电影现代性之“展开”
一、电影作为现代性之物
二、现代性的西方叙事与亚细亚影像
三、亚洲新电影及其现代性的展开
四、若水新电影——流动与流通

第二章 现代意识作为亚洲新电影内涵
一、亚洲银幕上的现代民族性
二、个体叙事——电影现代意识之表征
三、现代意识的标识——审美救赎

第三章 反身性现代化之于亚洲新电影
一、亚洲影人对现代性的叩问
二、亚洲影人对现代性的解构
三、亚洲影人对现代性的重塑

第四章 亚洲符码:一种新叙事,新影像
一、叙事危机与新叙事形态
二、运动_影像危机和时间一影像创造
三、叙事学意义上的线性叙事危机

第五章 震惊与破碎的亚洲镜像
一、光影实验:亚洲新电影的斑斓外衣
二、被雕刻的时光:东方诗意及其变奏
三、迷幻空间:现代性拷问下的族群风景

第六章 电影中国(上):趋向现代化的丰腴造型
一、从“边缘的”美国电影到“重构的”韩国新喜剧
二、主流电影:“跨越”实践和“商业美学”膨化
三、当代中国“现象电影”的绰约风姿

第七章 电影中国(下):异质、多元、张力丰沛
一、青春怀旧电影:现代性冲突的症候与应对
二、共时绵延与历时断裂:青春怀旧电影比较
三、别处风景:异域旅游电影的现代性“中心”置换
四、景观凝视:异域旅游电影主体建构审视

第八章 现代性:亚洲新电影的“刑讯室”
一、亚洲银幕的“现代性”追逐和迷失
二、亚洲镜像的“现代性”拷问
三、光影亚洲:关于“另一种现代性”
四、呼吁区域电影“新文化”

第九章 亚洲新电影现代性建构:意义与启示
一、身为亚洲:新电影自我更新之进路
二、启蒙现代性——电影亚洲之战略策略
三、先锋实践:自反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
四、面对“新现代性”的历史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  “亚洲的国家及其电影在面对西方主导的‘世界’的关系上都是处于一种经济和文化上的弱者和他者的位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审视亚洲新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亚洲新电影中繁复的影像语言和意义生产,理解亚洲新电影中不同于好菜坞电影经验的亚洲文化经验,以及亚洲新电影掀起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反思性。以伊朗电影为例,阿巴斯“乡土三部曲”折射的乡土文明,充盈着导演的人道主义情怀与东方镜像的诗意栖居,呈现出不卑不亢的文化独立姿态,同时朴实无华的风土人情浸透出弥足珍贵的纯真与性本善,带来跨越国界的感动。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通过对柯盖尔省山村真实质朴的记录:蜿蜒的山路、熟悉的伊斯兰家庭庭院、严格刻板的小学教师、忙碌的家庭主妇、疲于生计的铁匠,为平凡的伊斯兰儿童故事赋予了超越性的文化经验。在《生生长流》(1991)中,阿巴斯回到地震现场,在废墟中书写人世间的珍贵:林间婴儿的哭泣、简朴的婚礼、收看足球比赛,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语传达伊朗民众对伊斯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呈现出自然哲学倾向的文化主体性。《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采用戏中戏套层结构,讲述了作为伊朗新生代的侯赛因,对传统婚恋规则与既定秩序的勇敢反叛,谱写出一曲爱情颂歌。影片结尾,两个年轻人穿越橄榄树林,白色的身影在葱翠山谷间如圣洁的白花,其沉稳的情感与高贵的灵魂流淌在质朴内敛的光影中,散发出忠实于内心的情感与信仰的民族文化特质。  如何看待亚洲新电影中的文化主体性呢?它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或者具有特定文化的群体通过在与全球化影像的对话中产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即“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关于文化认同,最初源于白发状态,而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同开始成为一个问题。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丰富多样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对话与对视的过程。“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示为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于‘我们’不同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亚洲新电影的文化认同,正是建立于与西方的差异参照之上,依赖西方“他者”的身份参照系,通过东西差异,确认自身的感觉、自身的身份与自身的存在方式。前面提到的亚洲各国与地区相继爆发的电影“新浪潮”,正是通过承认差异与把握自我真正的文化品格,绽放出迷人且真挚的文化主体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亚洲新电影研究文丛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