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游溪著
页数:17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16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以上海“孤岛”时期艺术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当时各类艺术期刊的特征和风貌,对战时上海产生了何种影响,并探讨了在战争时期,文化艺术和娱乐性艺术期刊背后蕴含的历史镜像和人文意义以及“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和海派文化的关系。书稿认为,从整体上看,“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坚守抗日救亡的办刊理念,又有以发表艺术理论为主的传播策略,也有为迎合市民娱乐需求的消遣替代品,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后方”或“根据地”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文化空间。本书稿对“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加深“孤岛”时期艺术史、艺术刊物、海派文化等研究颇有助益。
作者简介
游溪,1987年生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上海大学艺术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发表过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戏剧理论、影视理论和表演理论。
本书特色
本书稿以上海“孤岛”时期艺术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当时各类艺术期刊的特征和风貌,对战时上海产生了何种影响,并探讨了在战争时期,文化艺术和娱乐性艺术期刊背后蕴含的历史镜像和人文意义以及“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和海派文化的关系。书稿认为,从整体上看,“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坚守抗日救亡的办刊理念,又有以发表艺术理论为主的传播策略,也有为迎合市民娱乐需求的消遣替代品,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后方”或“根据地”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文化空间。本书稿对“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加深“孤岛”时期艺术史、艺术刊物、海派文化等研究颇有助益。
目录
第一章 “孤岛”艺术期刊与海派文化概述
第一节 “孤岛气候”:“孤岛”艺术期刊的生发环境
一 复杂的权力斗争
二 畸形的社会繁荣
三 特殊的艺术场域
第二节 “异彩纷呈”:“孤岛”艺术期刊的发展状态
一 “彼刻彼岸”与“此时此地”
二 “孤岛”艺术期刊的演变历程
三 “孤岛”艺术期刊的类型特征
第三节 “一脉相承”:海派文化与“孤岛”艺术期刊
一 海派文化语境下的“孤岛”文学期刊与艺术期刊
二 “孤岛”气候对海派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三 海派文化与“孤岛”艺术期刊的互文性
第二章 文本·理论·想象:从“孤岛”艺术期刊看海派文化的现代性回响
第一节 文本分析:“孤岛”艺术期刊的现代性审美特征
一 高雅与通俗并行的现代白话文
二 经典形式与带趣味美感的图片
第二节 理论智识:“孤岛”海派文化的现代性艺术启蒙
一 “孤岛”艺术期刊中对于各门类艺术的理论探讨
二 从社会异化面向身份求索:海派艺术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家的身份探寻
三 特殊历史空间下海派艺术理论自身发展的契合与背离
第三节 社会想象:艺术期刊对于都市的现代性文化建构
一 宣扬女性解放、恋爱自由、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二 战争时期强调都市“现代性”文化的特殊意味
第三章 娱乐·空间·市民:重商的海派文化与“孤岛”的娱乐性艺术期刊
第一节 “孤岛”艺术期刊的商业诉求
一 “生意眼”的突出强调
二 对明星的娱乐性消费
三 迎合大众的代偿心理
第二节 “孤岛”娱乐空间与海派都市文化
一 “孤岛”娱乐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二 对女性身体的消费成为都市生活的标志
三 期刊广告与“孤岛”消费文化
第三节 娱乐期刊对市民社会的建构与塑造
一 市民阶层的审美心态与海派文化
二 冲突与妥协:海派文化塑造的战时娱乐空间
第四章 隐晦中砥砺:“孤岛”艺术期刊的价值取向与海派文化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孤岛不孤:艺术期刊多元化的创办理念
一 抗日救亡的思想宣传
二 艺术精英的文化坚守
三 消解苦闷的精神慰藉
第二节 隐晦表达:海派文化与期刊的生存智慧
一 规避敏感话题的现实影射
二 战时民族立场的隐喻表达
第三节 曲折发展:海派文化的救赎与拓展之路
一 “京海之争”背景下的海派艺术特征与发展之路
二 从“孤岛”艺术期刊管窥海派文化的救赎与拓展
结语 对于“孤岛”艺术期刊的总体评价
一 对“孤岛”艺术期刊价值与地位的分析
二 “孤岛”艺术期刊对中国艺术史的构建
附录 “孤岛”时期艺术期刊汇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