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了凡四训全解

封面

作者:(明)袁黄

页数:279页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1373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对《了凡四训》进行详细解读的文学作品。《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先生为教诫自己儿子所做的家训, 内容共分四篇, 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作者简介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为教诫自己儿子袁天启所作的家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观点,希望儿子能摆脱命运束缚,努力上进,将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ド活中,很多人对现实不满,对自己的命运不满,想要跳出命数的束缚,却又不知如何去做;羡慕那些幸运的人和“有福”的人,自己也想得到却不知如何去争取;有改过行善的愿望,却总是动力不足、半途而废……这些问题该如何应对、解决呢?《了凡四训》之中都有明确的回答。好好阅读这本书,一定能让我们寻找到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获得从内到外新的人生感受,让迷惘的人生获得明确的指南,从而走向幸福、成功、辉煌。

目录

立命之学
了凡偶遇孔先生
人馆求学,命数被算定
于栖霞山,访云谷禅师
命被算定,即是凡夫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福薄行辟,不宜得子
命在德,不在天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誓行善事,记功过格
夭寿不二,立生死之命
改号了凡,起愿求子
得授知县,行善治心
一行可当万善
天难谌,命靡常
修德不辍,切勿因循
改过之法
观德行,知凶吉
改过,先发耻心
敬畏之心,不可不有
勇猛改过,切勿退缩
事上改过,病根终在
善改过者,先明其礼
心不动,过不生
改过之法,最上治心
修身改过,最忌自满
先贤改过,永无止境
以验效,察过失
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祖上救人,子孙显贵
存心仁厚,泽被后裔
不杀无辜,家族兴旺
施粉团,得福报
救性命,获佳儿
暗中为善,福报无穷
散财济困,富贵愈隆
解屈释冤,后代显赫
修缮庙宇,子孙享世禄
援救无辜,获得子嗣
善道众多,尤须辨析
真善与假善
善心须端正
为善不可贪名
是非不分,善恶不清
莫以好心做错事
诚心为善,方得圆满
行善的前提:不害人
行善而心不着善
善的大小之分
善在难行之处,最为可贵
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
成人之美
辅翼善人
劝人为善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护持正法
敬重尊长
爱惜物命
谦德之效
天道好谦,谦者必达
谦者厚德,天必助之
虚心受教,方能进步
谦逊修德,勿迁怒于人
存心制行,念念谦虚

节选

  《了凡四训全解/读国学·诵经典》:  经典解读  中国古人最推崇的人生境界,就是要达到“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认为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才能说是成功的人生;而只有圣人才能将这三件事都做得完满,这样的圣人从古至今屈指可数。立功,就是建立功勋,即在治国治民之上有功绩;立德,就是树立德行,即在修身养德上达到一定境界;立言,就是著书立说,树立经典可传的言论。圣人,自然就是像孔子、释迦牟尼那样的人物,他们留下的言论、关于他们事迹的记述虽然很多,但毕竟年代久远,而且普通人又没有他们那样的资质,那该如何追求不朽的成功人生呢?恰好,了凡先生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他所作的这本《了凡四训》就是在向自己的儿子传授自己如何走向成功的,如何从一个童年丧父的孩子、一个本会默默无闻的小吏,成长为一代名臣、思想家的。  本节是了凡一生故事的开端,介绍了了凡先生童年丧父的经历,以及母亲最初对自己的期望,和遇到擅长皇极数的孔先生的经过。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交代性文字,从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有关了凡先生成长经历的线索,以及值得人们学习的道理。比如,了凡的母亲很开明,她并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也不强求儿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名扬天下,而是希望他能学医。而学医的目的又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更是为了医病救人。现在很多父母培养孩子都对孩子期望过高,不是希望他们做大官,就是想着他们能挣很多钱,这样真的能如愿以偿吗?真的能培养好孩子吗?再如,童年时的了凡见到了具有仙风道骨、俨然世外高人的孔先生就恭敬地作礼,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一个年幼的小童就能有如此行为,这不令当今社会上那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长者、不尊重老师的人感到羞愧吗?  哲理引申  人生之路,并非只有一条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了凡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并未要求他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而是希望他做个医生,既能养活家人,又能治病救人。这看似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不到除了读书、做官之外,人生还有别的道路。譬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生的目的就是中举,想做官想得如癫如痴,即便家中一贫如洗,吃饭都吃不饱也要继续读书;侥幸中举之后便高兴得发疯,仿佛人生的一切价值都在那一刻实现了,丑态毕露,将一切读书人应有的斯文都丢掉脑后。读书、做官真的那么重要,人生难道除了这个就无路可走了吗?  圣人说过:“学而优则仕。”于是很多人便将做官、做大官当成了最重要的人生目的,一辈子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中举、中进士,然后做官,得功名、富贵。其实,这种思想是对圣人思想的曲解,是对读书为学的亵渎,也是对为官的亵渎。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让人们贪恋官位,并不是让读书人将读书作为走向富贵的踏板;圣人教人读书,读的是造福世人的学问,做官只是为了使这些学问有更好的发挥平台,能够更大范围地践行,造福更多的人。若真是为了得到富贵,孔子也不会与权贵作对而遭到排挤了,也不会辞去高位到处风餐露宿地周游天下了。后世的贪婪小人不体悟圣人说话的本意,故意将其扭曲,作为自己追求富贵的借口,实在是损害圣人学说的奸贼。而世上那些俗人,不了解这些,盲目地跟风,将做官、做大官当作人生目的,不仅有害于同家人民,也耽误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失去了生命本该具有的价值。  有些人拥有艺术天赋,本可以成为艺术家,却因为父母的要求、世俗的舆论压力而走向读书、做官的道路,那世上就少了一个艺术家,而多了一个平庸无名的官员;有些人本可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却贪恋官位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去从事行政工作,结果世上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员,少了一个优秀的学者;有的人本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拥有平淡却幸福的生活,却迫于种种压力,去追求所谓的“主流”人生,结果一生过得压抑、郁闷……很多流芳千古的人物,并非是官员出身,甚至在科举之中屡屡失意。曹雪芹、吴承恩、徐霞客、李时珍,这些都是受后人敬仰的名人,但他们的名声并不来自科举、做官;和他们同时的为宫者成千上万,现在能够让人记得的有几个呢?比他们还出名的又有几个呢?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年幼的时候就被寄予重望,父亲希望他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重振衰落的家道。他十九岁时,开始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都如愿夺得第一名,中了秀才,还专门受到山东学政的赞誉。然而,自此以后参加乡试却屡战屡败,考了多次都没有考中举人。在科举之路受挫之时,蒲松龄发现了一件比科举更为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收集、编纂志异小说。他通过这些描写狐鬼的小说,来讽刺当时腐败的官场,揭露社会各种不公平的真相;并逐渐将精力都放在了这件事上。  相传,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蒲松龄曾在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邀请过路人喝茶,听他们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他的朋友们看到他这样,都纷纷劝告说这些事耽误学业,会影响到考举人,好友张笃庆还专门写诗劝他,说“聊斋且莫竞谈空”,让他不要搜集什么小说了,专心去准备考试。可蒲松龄不听,还是继续写,继续搜集,知道谁有了什么奇闻异事,他都要殷勤地跑去了解一下,将故事添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每逢听到一个好的故事,他都欣然欢喜,高兴得像中了举人。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他终于编写出了一本不朽的著作——《聊斋志异》。  现在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聊斋志异》、不知道蒲松龄的,可当年和他生活在一个时期、那些中举的人呢,早就连名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谁的人生更有价值,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目了然。  读书、做官在古代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道理在今日也同样适用。生活本来就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按照社会的“主流”方式生活,没有必要非得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考上大学同然值得庆祝,但上了技校,去学一门手艺并非就没有前途;考了公务员同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到公司里打工、回乡创业同样是值得认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不被众人所了解、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丢人,甚至往往更能实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有的人觉得读了大学,不在大公司找一份好的工作,回乡就是丢人;有了稳定的工作,不按部就班地工作,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就是错误……这些观点,通达的古人都不会认同,如今再被它拘束岂不可笑?  人生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不是错误的。你可以选择做官,也可以选择经商,可以去教书育人,可以去治病救人,可以做个普通的服务者,只要是活得有意义,又何必拘泥于某一条道路、某一种生活方式呢!……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了凡四训全解》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8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