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

封面

作者:吴建生,安志伟主编

页数:316页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31001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出发, 结合汉语语汇学、语言规范等方面的相关理论, 按照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语的不同类型, 对汉语语汇的变异问题进行了探讨, 还揭示了汉语语汇在不同地域产生的地域变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 着重对汉语语汇的规范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 并阐述了语典编纂在语汇规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录

绪论第一节 语言变异理论第二节 汉语语汇的变异第三节 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成语的变异与规范第一节 成语的变异现象第二节 成语的规范第二章 谚语的变异与规范第一节 谚语变异的现象与原因第二节 谚语规范的必要性第三节 谚语的规范第三章 惯用语的变异与规范第一节 惯用语的变异现象第二节 惯用语变异的原因第三节 惯用语的规范第四章 歇后语的变异与规范第一节 歇后语的变异现象第二节 歇后语变异的原因第三节 歇后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歇后语规范的具体做法第五章 语汇的地域变异与规范第一节 语汇与词汇变异第二节 语汇与语法变异第三节 语汇与风格变异第四节 语汇与语性变异第五节 语汇与语长变异第六节 语汇与语义变异第六章 汉语语汇的历时演变第一节 汉语语汇化的形式演变过程及特征第二节 汉语语汇化的意义演变过程及特征第七章 语典编纂与语汇规范第一节 语典编纂对语汇规范的重要意义第二节 语典编纂中的规范观第三节 规范性语典编纂问题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节选

  《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  根据已搜集到的语料,汉语语汇的地域变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语音变异。现有语料表明,汉语语汇地域变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音变异,如扬州”儿大不流爷,女大不流娘”中,”流”是由”由”变异而来。但由于各地语音差异甚大,且搜集到的语料有些并未注音,我们暂时不讨论语音方面的变异情况。  2.词汇变异。在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敏感的;在语言接触背景下,词汇是最先根据语言系统对自身做出调整的;在汉语语汇的地域变异中,词汇变异也是最主要的变异现象。  3.语法变异。语法是语言系统中最稳定、变化最小的部分,作为固定语,汉语语汇的语法结构更是如此,但一旦进入方言系统,受到各方言区自身语法系统的影响,其语法结构有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些变得跟通语完全不同,有些则在结构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这些调整和变化就是汉语语汇地域变异中的语法变异现象。  4.风格变异。风格是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汉语语汇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也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结晶。这里借用”风格”一词来指汉语语汇的一种总体特征。汉语语汇的风格变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语体风格变异。除了部分雅成语及一些由名言、格言化用来的语汇以外,绝大多数语汇一般都是口头上流行的,具有很强的口语性,本来不存在语体变异问题,但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跟通语语汇相比,有些方言语汇的结构更加松散,表达更加自由,更加具有口语性特征。或者说,在口语性这个特征上,方言语汇更加突出,所以,本章也将讨论语汇的语体变异。(2)语用风格变异。一些方言区的人民在使用语汇时,为了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往往将原型句式进行适当的改变,或选择新句式,或调整语序,或改变修辞方式,这些都造成了语汇在语用风格上的地域变体。5.语性变异。语性即某条语汇在汉语语汇系统中的性质定位。按照汉语语汇学理论,语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部有比较严格的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四部分。但由于各地人民群众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及各方言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方俗语汇按照汉语语汇学理论来分类的话,存在语性互相转换的问题,或者成语转换成惯用语,或者惯用语转换成歇后语,这就是汉语语汇的语性变异。6.语长变异。语长即语的长度。跟通语中的语汇相比,有些方言语汇为了突出形象性,增强说服力,明显增加了语的长度,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异,我们将其定义为语长变异。7.语义变异。有些方言语汇在语形上跟通语中的语汇相同或大致相同,不仔细辨别很容易按照通语语汇中的语义去理解,但实际上其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本章中我们将逐一讨论词汇、语法、风格、语性、语长、语义这六种变异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我们只讨论在共时平面上所看到的语言现象,不考虑语言在历时平面上的演变。所以,在同一性的前提下,各地方言语汇彼此之间以及各自跟通语语汇之间的差异,我们统称为汉语语汇的地域变异,这是本章讨论的前提。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8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