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季羡林

封面

作者:卞毓方

页数:264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92471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不能生存。但我还是敢于讲真话,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我的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季羡林

写作本书最大的快感,是二十世纪的大家几乎全部囊括在内;每一个人可能就是几句话,一个侧面,但要拿捏到好处——这就是挑战。——卞毓方

作者以自己擅长的散文笔调叙述了一代鸿儒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挖掘并展现了季老在繁杂曲折的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以个人秉赋、文化素质、学识修养、个性品格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因作者与季先生为多年深交,故作者在书中得以用其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勾勒出传主的人生轨迹,述说了不少季先生鲜为人知的秩事。

目录

卷首献语:一把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第一章 齐鲁之子(1911—1929)

(一)晚年的生日,已异化为公众节目

(二)名号寄托的文化偶像,是北宋那位诗人林逋

(三)童年岁月:底层中的底层,穷人中的穷人

(四)高中“六连冠”,四项课外学习,尤其可圈可点

(五)失去母爱,寄人篱下,性格渐渐发生裂变

第二章 清华岁月(1930—1934)

(六)金榜题名,中文、英文俱佳,而数学一塌糊涂

(七)四载清华,只学了一个聋子哑巴德语

(八)幸亏有了陈寅恪、朱光潜、吴宓

(九)球迷,爱上手球与网球

(一0)晴空霹雳,人天永相隔,生死两茫茫

(一一)借文学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

(一二)所谓“四剑客”,实则文坛四个“愤青”

第三章 留德十年(1935—1945)

(一三)天降赴德留学的良机

(一四)入哥廷根大学,师从瓦尔德施米特

(一五)在梵文、巴利文、英文、德文、阿拉伯文的海洋游泳

(一六)一件天大的坏事,从反面成全了他

(一七)没有新意,决不写文章

(一八)章士钊的这个公子,是值得认真阅读的

(一九)夫子自道,留学生涯的N个最

第四章 初入北大(1946—1949)

(二0)副教授一周转正,创北大历史记录

(二一)季羡林眼中的胡适,胡适眼中的季羡林

(二二)别出机杼,移情比较文学

第五章 学术之梦(1949—1965)

(二三)背负“原罪”的十字架,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二四)坚守批判的底线:不违心,不出卖,不跟风

(二五)“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二六)大政治下的小学术

(二七)荒诞借虔诚上演,愈加荒诞

(二八)再论大政治下的小学术

(二九)从《春满燕园》说开去

第六章 文革炼狱(1966—1977)

(三0)“五?二五”大字报,一石击破水中天

(三一)兔死狐悲,对号入座,一哼遗患及其它

(三二)上山、抄家、三大罪证

(三三)选择自杀,理论、方式、地点

(三四) 绝处逢生,从造反派的老君炉捡回一条命

(三五) 炼狱中的长镜头,短镜头

(三六)身在门房,心系《罗摩衍那》

(三七)痛定思痛,前跳加后跳,跳出一部奇书

第七章 大器晚成(1978—1991)

(三八)《春归燕园》,始信春恩不私物

(三九)副校长的底牌: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

(四0)六十七岁,人道老骥伏枥,他值青春勃发

(四一)行万里路,写万里文(国外)

(四二)行万里路,写万里文(国内)

(四三)重返哥廷根,似欢欣,实惆怅,似慰藉,实追悔

(四四)学界的“门房”、“校工”与“锅炉工”

(四五)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四六)“至今八十如四十”,进入一生最辉煌的冲刺

第八章 鲁殿灵光(1992—2001)

(四七)旧话重提:《季羡老风景线》

(四八)北大三老,殊途而同归

(四九 )在《留德十年》一书里“留了一回学”

(五0)季先生心目中的季先生

(五一)站在胡适之先生的墓前

(五二)“乔木,实则是一个正直的人……”

(五三)不能不说的陈寅恪、李长之、臧克家

(五四)光风霁月,渊渟岳峙

(五五)季式幽默,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五六)生命境界的释放:《清塘荷韵》

(五七)九十抒怀:“不是闻鸡起舞,是鸡闻我起舞。

第九章 百年回眸(2002—)

(五八)陶潜和苏轼,相隔千载的心灵感应

(五九)可爱而又可敬的老顽固

(六0)视写作为串联生命本体的红线

(六一)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六二)神完气足,宝刀未老

(六三)医院门外,访客如云

(六四)“江山如有待,历史本无私。”

(六五)朝花夕拾,是先生的童心在笑

(六六)追踪觅兴,从中天门一步跃上南天门

(六七)面对稿纸就像耶稣面对宇宙乾坤

篇末说禅:期望和读者共同演奏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季羡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