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济源市国土资源志

封面

作者:《济源市国土资源志》编纂办公室编

页数:440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509141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济源市国土资源志》记述了济源市国土资源事业的历史与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遗产、国土资源制度、国土资源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测绘、法制建设与执法监察、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国土资源人物等。
本志填补了济源历目前国土资源专业志的空白,为未来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及国土资源志的编纂提供存史资治的借鉴。

目录

第一编 土地资源概 述第一章 市域与政区第一节 区位与境域第二节 建置沿革第三节 行政区划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变迁第一节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第三节 土地权属的变迁第三章 农用地第一节 农用地类型第三节 农用地质量第四节 土地利用分区第四章 建设用地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第二节 交通运输用地第五章 其他地类第一节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第二节 未利用土地第六章 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 土地利用基本成就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第二编 矿产资源第一章 能源矿产第一节 煤 炭第二节 地热第二章 金属矿产第一节 铁矿第二节 铜矿第三节 铝土矿第四节 其他金属矿第三章 非金属矿产第一节 水泥灰岩第二节 其他非金属第四章 矿业经济第一节 矿产采选业第二节 矿产加工业第三节 矿业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编 地质环境第一章 水文地质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第二节 平原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第三节 气象水文第四节 水文分区第五节 水质第二章 土壤第一节 土壤的类型及分布第二节 土体与土壤结构第三章 地质灾害第一节 崩塌与滑坡第二节 泥石流第三节 地面塌陷、地裂缝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第二节 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分区第三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策第四编 地质遗产第一章 基础地质遗迹第一节 区域地质发展史第二节 地层第三节 构造第四节 岩石第二章 古生物遗迹第一节 古生物化石第二节 古人类文化遗址第三节 孑遗古生物第三章 地 貌第一节 地貌形态第二节 地貌特征第三节 名山奇峰第四节 溶洞第五节 峡谷第四章 水体景观第一节 河流第二节 泉?瀑布?潭池第三节 人工水体第五编 国土资源制度第一章 土地资源制度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节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三节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第四节 全民土地所有制第二章 矿产资源制度第一节 采矿权制度第三节 矿产有偿使用制度第三节 矿业权制度改革第六编 国土资源规划第一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节 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节 201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节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章 矿产资源规划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第二节 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第三节 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第三章 地质环境规划第一节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第四章 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目标第二节 基础测绘建设任务第三节 规划实施安排及经费预算第四节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五章 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第一节 土地总体规划实施第二节 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第三节 地质环境规划实施第七编 土地资源管理第一章 地籍管理第一节 地籍管理沿革第二节 土地申报登记第三节 土地确权发证第四节 土地统计第五节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第二章 耕地保护第一节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第二节 三项整治活动第三节 水土治理第四节 基本农田保护第五节 节约集约用地第三章 建设用地管理第四节 征地补偿与安置第五节 小浪底移民安置第四章 土地市场管理第一节 基准地价管理第二节 土地有形市场管理第三节 土地收购储备第五章 土地税费第一节 土地税第二节 土地使用费第三节 其他规费第八编 矿产资源管理第一章 矿产资源勘查与储量管理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查管理第二节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第一节 采矿权管理第二节 矿产开发监管第三节 矿井转让管理第四节 矿产资源规费第三章 地质环境管理第一节 地质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第三节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第九编 国土测绘?信息化?科技第一章 国土测绘第一节 测绘建设概况第二节 “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三节 地理信息管理第四节 测绘资质管理第二章 国土信息化建设第三章 国土科研第一节 地质科研第二节 土地科研第十编 法制建设与执法监察第一章 国土法制宣传第一节 土地法律法规宣传第二节 矿产法律法规宣传第三节 国土法律法规宣传第二章 国土法制信访第一节 信访制度建设第二节 信访案件受理、办理第三节 典型案例第三章 国土执法监察第一节 土地执法监察第二节 矿产执法监察第三节 国土综合执法监察第四节 国土监察队伍建设第十一编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第一章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 农业资源调查第二节 第一次土地详查第三节 第二次土地详查第四节 城区地籍调查第五节 土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第二章 地质矿产资源勘察评价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察第二节 矿产资源与矿业发展潜力评价第三节 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第十二编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第一章 地质公园基础条件第一节 基础条件第二节 开发建设条件第二章 地质公园申报第一节 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第二节 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第三章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第一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第二节 布局结构第三节 功能分区第四章 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第一节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第二节 地质科普旅游线路第三节 地质博物馆第四节 地质公园保护与管理第十三编 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第一章 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第一节 市局级行政机构第二节 市局内设机构与职责第三节 市局直属机构第四节 市局党组织机构第五节 乡(镇)国土管理机构第二章 国土管理队伍建设第一节 思想作风建设第二节 人事管理第三节 干部职工培训第四节 党风廉政建设第三章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第一节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第二节 思想道德教育第三节 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第四章 荣誉与奖励第一节 国家部(局)级荣誉第二节 省厅(局)级荣誉与奖励第三节 地市级荣誉与奖励第十四编 国土资源人物第一章 人物简介第一节 市局级正职第二节 市局级副职第四节 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个人第二章 人物名表第一节 科室和下属机构负责人名表第二节 先进模范人物名表

节选

  《济源市国土资源志》:  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济源市(县)国土资源制度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行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使全县的大量土地被地主、富农(地富)占有,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被迫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饱受地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冶铁、采金炼银等矿业历史上实行官营政策,晚清和民国时期虽也颁布过矿业法规,但并未能得到实施,广大矿工同样遭受官府、资本家和业主的残酷剥削。这种旧的国土资源制度,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46年济源解放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将地富多占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推翻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实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历届济源县委和历届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走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互助合作化道路,逐步完成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向集体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起“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经历了多次政策调整,全县建立起“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劳动、计分分配”的生产模式,但始终未能破解“一大二公”及平均主义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县委和县政府将“土改”时期没有分给农民的土地和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和集体的土地作为国有土地,建起了国营农场、林场、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办公及公益设施等,形成了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并存的两种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矿业开发方面,济源县根据“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探矿、采矿均需申请”的要求,向省、专署申报矿业开发项目,兴办煤矿、铁矿、铅矿、硫黄矿等一批企业,初步形成以矿业经济为主的“五小”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济源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首先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简称《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后,济源市(县)先后成立土地管理局和地质矿产局,专门负责对土地和矿产的管理,土地,矿产资源管理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土地管理方面,针对出现的改变土地用途、撂荒土地、土地调整频繁等问题,全市先后推行了“土地有偿承包”“两田制(口粮田、承包田)”“土地延包”、健全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健全和完善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土地管理体制,调动了集体和农民经营土地的两个积极性,巩固和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济源市国土资源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8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