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为一著
页数:236 页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1060240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王为一,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演奏员和艺华影业公司场记。后去香港全球影业公司任剧务。1935年回上海,翌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在《狂欢之夜》、《夜半歌声》等影片中担任角色,同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的演出。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三队。1938年在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1939年与赵丹等人赴新疆开拓话剧工作,被军阀盛世才逮捕 ,系狱五年。抗战胜利后回沪,入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与徐韬合作导演《关不住的春光》。与赵丹、蓝鸟、吕班合称“影坛四杰”。1949年在香港南国影业公司独立导演粤语片《珠江泪》,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
建国后相继在北影、上影、珠影任导演,拍摄《山间铃响马帮来》、《铁窗烈火》等影片。后与蔡楚生联合导演影片《南海潮》,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大革命”后导演《三家巷》、《阿混新传》等影片,后者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历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理事、影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珠影艺委会主任等职。
作者简介
王为一: 1932年8月-1933年10月 在上海美专研究所学画,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的“美专剧团”。 1932年8月-1935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因散发革命传单被学校开除。 1933年10月-1934年3月 考入百代唱片公司民乐队,参加“剧联”音乐小组。 1934年3月-1934年10月 入艺华影片公司当场记。 1934年10月-1935年秋避国民党通缉去香港,在全球影片公司工作。1935年秋回上海。 1935年秋-1937年初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第三次公演。在新华影片公司当演员,后当副导演。 1937年初-1937年8月 参加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当演员及导演。 1937年8月-1938年8月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12月国共合作抗日,改组为抗敌剧团。 1938年9月-1939年8月 转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兼编委会秘书。去重庆编导我创作的活报剧《为自由和平而战》。
相关资料
书摘我的童年与电影 我是1912年3月8日出生的,距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还早出世了一年半载,可那时我还在妈妈怀抱之中,因而无缘看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但是,10年之后,中国各地已开展了拍电影的热潮,中国人开设的大小影片公司纷纷成立,规模较大的明星公司在1923年最先拍了一部长故事片叫《孤儿救祖记》,这是10年前编导《难夫难妻》的郑正秋的第二部电影故事片。大家说很好看,家里人带了刚满10岁的我也去看了。影片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冒险从坏人手里救出他祖父的那个孤儿,是个小学生,跟我年纪差不多,认为他很了不起,记住了他的名字叫郑小秋。以后他又演了《苦儿弱女》和《好哥哥》等影片,我也都去看了,主要是看郑小秋演戏,回到家里还摹仿他的表演。我14岁那年,家里发生了特大经济危机,父亲经营的生意失败,负债累累,十分苦恼。我突然向父亲提出,我以后不念书了,去拍电影,赚钱来帮你还债。父亲奇怪我哪来这个念头。我说郑小秋和我一样大,他可以拍戏,我为什么不能?父亲当时很感动,说:“你还是读书要紧。郑小秋拍电影,不读书,长大了只会拍电影,没出息的。爸再困难,还是要让你读书,将来有了大学问,好赚大钱来帮爸爸还债。”说完笑着拍拍我的脑袋把我推开了。从此,我丢掉了想去拍电影的念头,但是看电影的兴趣却不减。 在上海,看电影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戏院多,外国的影片源源而来,中国人也陆续拍出了许多影片。那时候我最喜欢看的是卓别林的滑稽短片,经常跟随大人上大世界游乐场露天剧场去看卓别林。带我去的那位大哥懂英文,把字幕上的英语翻译给我们听,明白了这些滑稽动作的意义,看起来就更有兴趣了。那时外国来的影片有一种长篇连续剧,是讲大侠仗义除暴内容的。片名我记不起了,专在虹口区一家影院放映,我也跟人去过一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戏院雇两个讲解员,一个讲苏州话,上海人都听得懂。一个讲广东话,因为虹口区是广东人聚居地区,观众多是广东人。两个讲解员坐在银幕两边特设的高台上,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讲解员就交换讲解,简直像说评书那样,绘声绘色,使观众情绪高涨。这种较为低档的电影院,观众是比较随心所欲的。比如,影片中这位蒙面大侠骑了摩托车出场时,就有观众自动地用口技为他配上摩托声,也有人配上喇叭声的
本书特色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以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本书是系列之一,为王为一的自传,通过对于他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