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关晓武
页数:268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347784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作者简介
关晓武, 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本书特色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 本书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目录
第一章 绪言第一节 几点说明一、 选题缘由二、 文献资料三、 研究主题四、 历史分期五、 研究方法六、 成文经过七、 图表说明第二节 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一、 第一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三、 第三阶段(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二章 青铜编钟的起源第一节 礼和乐的萌发第二节 陶玲和铜铃一、 陶玲二、 铜铃第三节 中原铙和南方铙一、 中原铙二、 南方铙三、 中原铙和南方铙的比较第四节 陶玲、铜铃和铙之间的递嬗关系小结第三章 青铜编钟的发展和鼎盛第一节 镈和甬钟的出现一、 镈的出现二、 镈的变化三、 甬钟的出现第二节 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兴盛一、 早期的用中国编列二、 甬钟制作技术的发展三、 钮钟的出现四、 使用制度和制作的规范化第三节 錞于、羊角钟和茧形钟等钟类乐器一、 錞于二、 羊角钟三、 茧形钟四、 扁钟、钲、铎和句鑃第四节 制作应用兴盛的原因一、 冶铸技术的提高二、 乐律理论的形成三、 社会形势的变化第四章 钟乐的滞延与衰落第一节 秦代钟乐第二节 汉代钟乐一、 汉钟乐沿革二、 现存汉代扁钟三、 对汉钟制作与应用的归纳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钟乐第四节 隋、唐、五代钟乐一、 隋代钟乐二、 唐代钟乐三、 五代钟乐第五节 宋金辽和元明清钟乐一、 宋金辽钟乐二、 元代钟乐三、 明代钟乐四、 清代钟乐第六节 祭孔钟乐一、 祭孔的历史沿革二、 孔庙、县学的钟乐应用小结第五章 现代研究、制作和应用第一节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一、 研究试制阶段二、 全面复制阶段三、 复制研究的成果和影响四、 对曾侯乙编钟效应的思考第二节 中华和钟研制工程项目一、 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二、 编钟和钟架的设计三、 编磬、建鼓悬件和敲击件的设计四、 研究设计项目的确定与调整五、 钟架艺术制作和磬架、木基座、演奏台的设计制作六、 研制工程项目的成果和意义小结第六章 结语: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第一节 历史脉络线条一、 起源二、 发展和鼎盛三、 滞延与衰落四、 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第二季 制造工艺拼图一、 原料来源、铸制场所和制作者二、 铸型工艺、声学性能与配伍应用三、 制作与应用的组织管理第二节 礼乐文化的形和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科技史学术论丛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88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