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卢政,祝亚楠 著
页数:426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33345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探讨了汉末动乱后传统儒家思想的式微,以“和”为核心的魏晋美育思潮的兴起,详细阐述了佛、玄二学对美育思想的影响,魏晋美育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以“神气”“风骨”为代表的新的美育范畴,有名美育思想家及魏晋美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卢政,男,山东泰安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学术专著《走向建构论》(齐鲁书社2006年版)、《嵇康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优秀论著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目录
第一章 新的时代思潮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
第二节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思潮
第二章 玄学、佛教向美育领域的渗透
第一节 玄学、佛教境界观对“中和论”美育理想的提升
第二节 玄学、佛教对“中和论”审美范畴的丰富
第三节 玄学、佛教对“中和论”美育核心理念的深化
第三章 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恢复性发展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多元发展期
第四章 以“和”为核心的美育观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内在理念
第五章 相关艺术范畴的美育意蕴
第一节 养气
第二节 神韵
第三节 气韵生动
第四节 风骨
第五节 澄怀味象
第六节 游心太玄
第七节 博观
第六章 陶铸心灵的美育思想家
第一节 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王羲之的美育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美育思想
第五节 陶渊明的美育思想
第六节 刘勰的美育思想
第七节 颜之推的美育思想
第七章 美育的实践途径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家庭美育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美育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历史影响与当代意义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与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之建构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与当代美育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玄学的境界观主要包括三个内涵:其一,玄学高度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美,其理想境界是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我们知道,儒家的至高人格境界是以“仁”为核心的美善合一的人格境界,其实在这种美善合一的境界中隐藏的是各种伦理道德和规范束缚,或者可以说儒家的人格境界是在礼制基础上的道德境界。与儒家人格的道德本体论不同,魏晋玄学的境界是玄远淡泊、放达通脱的精神境界。玄学家们追求宅心玄远、放浪形骸、超然的境界,他们率真大胆、不受任何约束地纵情山水,在山水自然中袒露情怀,与自然融为一体,也就是嵇康所说的“越名教而任自然”①,摆脱了外界的束缚与自然融合,人的思想、精神也更加虚静、自由,因此更加注重人格的内在修养;其二,玄学虚静玄远的精神境界是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精神境界。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②自然山水在魏晋士人那里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在玄学的影响下,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他们发现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生机、蕴含着美。在他们看来,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够达到更加玄远、虚静的人生境界。这样,魏晋六朝的文人士子把美引向了自然,极大拓展了审美空间。同时,他们认为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成为互动的主体,自然之美可以促进人格美的塑造,人格美的升华也有利于发现自然之美,人与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除了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的融合之外,人与自然的融合还表现在感情的融合,“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寓情于山水便成为必然。在魏晋六朝世人看来,将人情转化为物情,融于山水,以本真的心去感受自然之情,使自己与天地同化,与宇宙融为一体,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其三,虚静玄远的精神境界是以和谐为本的境界。和谐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出入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玄远的人生境界。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正如郭象的“玄冥之境”崇尚的便是社会整体性的和谐。玄学境界观表现在人格美育方面便是追求人性之和、人行之和,即构建和谐中庸的人格,养成文雅中正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整体性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佛教境界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境界”一词随着佛教理论的繁荣,出现在许多汉译佛典中,例如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华严经》,北魏菩提流支三藏所译的《无量寿经论》,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的《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梁僧伽婆罗三藏所译的《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等都出现了“境界”“法境”“境”等词语。由于佛学家们对般若性空的解释因有诸不同说法而有“六家七宗”之分,因此他们对“境界”的解释也有所差别。佛学中的“境界”理论以东晋高僧僧肇和竺道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对于佛教中的“境”,丁福保解释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①意思是说,境是心认识的对象,所以心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界”除了有区别事物种类的意思之外,还有“因”的意思,“百法疏曰:‘界是因义,中间六识,籍六根发,六境牵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