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磊著
页数:418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33343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主要考察韩孟诗派作为一个文学群体在中唐至近代的接受状况,大致从效果史、阐释评论史、创作影响史等几条线索入手,分析其群体意识、文学观念、诗美特质的形成和流变过程,努力揭示深层的接受规律。
作者简介
刘磊,1976年生,山东枣庄人。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济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已出版《金元词研究史稿》(合著)等著述多部,在《江海学刊》《中州学刊》《东南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菩,曾获全国高校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录
序
引言
一、韩孟诗派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二、接受美学的引入与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展开
三、从作品、作家接受史到群体接受史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和说明
第一章 韩孟诗派的群体认同和自我接受
第一节 以韩愈、孟郊为中心的交游群体之形成
一、初识:长安应试时期
二、发展:以汴州为中心的交游时期
三、高峰:由长安至洛阳的聚会时期
第二节 韩孟诗派的自我接受
一、诗派成员间的作品传播与创作互动
二、诗派成员间的互相推崇意识和诗歌理论主张的自觉
三、创作实践中的诗歌风格自觉趋同
四、韩孟诗派与“韩门弟子”考辨
第三节 元和诗坛背景下的韩孟诗派群体接受
一、元和诗坛上与韩孟诗派相关的“并称”现象
二、张籍:韩孟、元白两大诗派的联结者
三、韩孟诗派与“元和体”之关系
四、柳宗元、刘禹锡、王建与韩孟诗派
第二章 韩孟诗派的传播和效果史述论
第一节 韩孟诗派的历代传播接受背景和宏观态势
一、中晚唐五代时期
二、两宋时期
三、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代以来
第二节 韩孟诗派主要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一、韩愈诗集的整理与传播
二、孟郊集的整理与传播
三、李贺集的整理与传播
四、贾岛集的整理与传播
第三节 历代诗歌选本中的韩孟诗派
一、入选诗歌数量的分析
二、入选篇目的分析
三、韩孟诗派选本传播接受的内在特征
四、合选与合集
第四节 韩孟诗派多元文化传播接受管窥
一、由史实向传奇小说、神话传说的演变
二、以绘画为主要载体的图像传播
三、声名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崇拜和地方文化遗存
第三章 韩孟诗派作品接受史例析
第一节 韩孟联句接受史
一、晚唐皮陆联句对韩孟联句的效仿接受
二、宋金元时期对韩孟联句的接受
三、明清时期韩孟联句接受的游艺化倾向
第二节 《南山》与《北征》:比较过程中的阐释史
一、《南山》的创作过程、观念和动机
二、宋代的《南山》阐释:提出问题
三、明清近代时期:为《南山》正名
第三节 孟郊《游子吟》接受史中的文化内涵
一、宋人对《游子吟》价值的发现
二、《游子吟》接受的文化延伸
三、《游子吟》成为名篇的原因规律
第四章 历代重点读者对韩孟诗派的阐释评论(上)
第一节 中晚唐五代时期对韩孟诗派的阐释评论
一、孟诗韩笔
二、晚唐诗人对韩愈诗歌的阐释
三、杜牧:长吉诗的“第一读者”
第二节 两宋时期对韩孟诗派的群体阐释
一、新、旧《唐书》接受韩孟诗派之比较
二、北宋前期的尊韩与论韩
三、诗歌接受主导下的韩、孟分论现象
四、南宋:韩、孟接受态势的转变
五、李贺在宋代遭受的冷遇
第三节 苏轼对韩孟诗派的权威阐释
一、诗格之变,自退之始
二、郊寒岛瘦
第四节 两宋之交的分化趋向与多层面阐释
一、黄庭坚、陈师道的理论贡献
二、“以文为诗”之争的起源及其反映的诗坛动向
第五章 历代重点读者对韩孟诗派的阐释评论(下)
第一节 金元时期对韩孟诗派的阐释评论
一、金元北方士人阐释韩孟诗派的不同倾向
二、方回等元代南方士人对韩孟诗派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从整体角度对韩孟诗派的
阐释评论
一、对韩孟诗派交往关系和整体诗风的概括
二、诗史地位:中唐诗变最重要的代表
第三节 明清时期对韩孟诗派诗人个体的阐释评论
一、对韩愈诗歌特色的细密阐发和宏观历史定位
二、挖掘孟郊诗“寒涩”中的理致韵味
三、对李贺奇诡诗风的持续纷争
第四节 20世纪韩孟诗派阐释研究史概述
一、20世纪韩孟诗派整体研究概况
二、诗人个体研究概况
第六章 历代重点诗人对韩孟诗派的创作接受
第一节 晚唐诗人对韩孟诗派的创作接受——以小李杜、皮陆唱和为中心
一、晚唐诗人对韩愈、孟郊的创作接受
二、晚唐时期李贺诗风的影响与新变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对韩、孟的群体接受
一、明确的群体接受观念
二、群体接受的形式:推名、唱和、联句、拟作
三、群体接受的内容与效应
四、群体接受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原因
第三节 王安石、王令对韩孟诗派接受之异同
一、矛盾表象下的暗中袭承:王安石对韩诗的接受
二、旗帜鲜明、倾心模仿:王令对韩孟诗派的接受
三、二王交谊与接受韩诗
四、王安石、王令接受韩诗之差异的诗史意义
第四节 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对韩孟诗派的
创作接受
一、苏轼:“唐音”到“宋调”的成功转型
二、黄庭坚:因求新而好险趋奇
三、陈师道:“身作贾孟行诗图”
第五节 金元时期李贺、韩愈诗风的高涨
一、南宋遗民谢翱对韩孟诗派的尊崇与模仿
二、金末怪奇诗派对韩孟诗派的群体接受
三、元代盛行的崇贺之风
四、杨维桢“铁崖体”受李贺诗风的影响
第六节 明代诗人对韩孟诗派的创作接受——以徐渭为中心
一、明代诗人因承韩孟诗派概观
二、徐渭的生平、人格精神和创作态度
三、徐渭学韩派的创作体现
四、徐渭在韩孟诗派接受史上的意义
第七节 清代诗人对韩孟诗派的创作接受
一、接受韩孟诗派雄豪险怪、瑰奇诡谲诗风的寒士诗人
二、钱载和清代“宋诗派”诗人对韩诗
“以文为诗”的创作接受
第七章 “郊岛”与韩孟群体接受史离合关系之嬗变
第一节 晚唐五代时期对贾岛的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原因
一、接受贾岛的诗人群体与接受内容概观
二、“贾岛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二节 宋代:“郊岛”与“贾姚”的分合嬗变
一、“郊岛”说的产生与定型
二、北宋时期对贾岛诗歌价值之论说
三、“贾姚”说的盛行以及南宋后期对贾岛的接受
第三节 金元明清时期对郊、岛的接受
一、金元时期对郊、岛寒苦诗风的冷落
二、明清时期对郊、岛地位高下的重视
三、明清时期对贾岛幽僻诗风的不同评价
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韩孟诗派群体接受史论》: 第一早韩孟诗派的群体 认同和自我接受 按照今天的认识,诗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思想观念、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成的诗歌派别。但古代作者并没有今天这样自觉的诗派观念,而且距今越久远,文学派别的形成过程越缺乏自觉意识。这种情形到了中唐时期发生了改观。贞元、元和年间,受共同人生际遇、思想性格、诗美理想的驱使,韩愈、孟郊、李贺、贾岛等人聚合成一个有明确诗坛盟主(韩愈)、大致相同诗歌主张和艺术风格的诗人群体,尽管还没有宋代江西诗派“宗派图”那样严密的成员界定,但从其自身的“门属”观念和外围对之的认同来看,已具备了明显的诗派性质。 可以认为,作为一个文学范畴,韩孟诗派是在其被接受的过程中不断被建构、形成的。在不同时代,读者对这一诗派的成员组成、创作观念、美学风貌、诗史地位等的认识常有不同取向,连李贺、贾岛是否应归入韩孟诗派,都时常存在异见。因此,这些问题应历史地、动态地去看待。考察韩孟诗派内部交游创作过程和群体认同、自我接受状况,是其接受史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对韩孟诗派交游创作过程与自我接受的讨论中,立足点是诗派成员的人事、文学往来和评论、创作实践。具体来说,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对韩孟诗派人事交游和诗歌赠酬往来状况的考察,二是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美学特质异同,三是各诗人在创作理论和诗歌群体方面的趋同意识,四是韩孟诗派与当时重要诗人们的关系。 第一节以韩愈、孟郊为中心 的交游群体之形成 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如何相识、交往,如何在诗歌活动中影响互动进而自觉趋同,形成共同的创作理念和诗歌风格,这恐怕是研究韩孟诗派时必须正本清源的一个问题。 韩孟诗派以韩愈(768-824)、孟郊(751-814)冠名,说明二人在诗派的中心地位。诗派成员中以韩、孟二人交往时间最长,诗歌唱酬数量最多,在当时影响也最大。韩愈、孟郊订交于贞元八年(792),由此直到元和九年(814)孟郊去世的27年间,二人一直情深义重,诗酒唱和,影响了周围一大批诗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共同诗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