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孔令富
页数:187页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90127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水产养殖技术以及现代科技设备进行介绍, 并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全书共分为六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淡水特种水产养殖技术 ; 海水水产养殖技术等。
作者简介
孔令富,男,1975年7月出生,云南昭通人,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校工会常务副主席。云南省高原淡水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届副理事长,云南省水产学会第十届理事、第十一届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为鱼类增养殖和稻渔生态养殖方面。主讲《鱼类增养殖学》《淡水捕捞学》和全院校公共选修课《游钓鱼学》等课程,其中《鱼类增养殖学》获院校一类建设奖。现已指导本科毕业生80余名,硕士研究生1名。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其中国家创新项目1项。三次指导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三次获“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收录8篇;参编专著2部,十二五教材1部;作为首发明人授权专利12件;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云南省科学基金项目1项:《抗浪鱼MC4R基因克隆及与其生长相关的SNPs位点研究》(2012FB149),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课题15项;主持研究建设项目对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课题9项(经费200多万)。 个人获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云南省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工作者,获“云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称号;先后荣获学校先进学生工作者、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个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教学评估先进个人,校优秀首席辅导员称号等30余项。
目录
第一节 养殖水环境化学
第二节 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三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第四节 水产动物生物学
第二章 淡水鱼养殖技术
第一节 泥鳅养殖技术
第二节 黄颡鱼养殖技术
第三节 彭泽鲫养殖技术
第四节 脆肉鲩养殖技术
第五节 其他淡水鱼养殖技术
第三章 淡水特种水产养殖技术
第一节 河蟹养殖技术
第二节 鳖养殖技术
第三节 蟾蜍养殖技术
第四节 罗氏沼虾养殖技术
第五节 美国青蛙养殖技术
第四章 海水水产养殖技术
第一节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第二节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第三节 海蜇养殖技术
第四节 其他海水水产养殖技术
第五章 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稻田养殖技术概述
第二节 稻田鱼类养殖技术
第三节 稻田虾类养殖技术
第四节 稻田河蟹养殖技术
第五节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第六节 稻田黄鳝养殖技术
第七节 稻田牛蛙养殖技术
第八节 稻田养殖水体与设施
第六章 其他养殖技术
第一节 网箱养殖技术
第二节 工厂化养殖技术
第三节 山区小型水库养鱼技术
第四节 综合养鱼技术
第五节 池塘微孑L增氧技术
第六节 池塘80:20高产养鱼技术
参考文献
节选
《水产养殖技术及发展研究》: 1)冬季的逆分层期 典型的逆分层现象出现在冬季我国北方地区的淡水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当表层水温降到0℃以后,水体表面会封冰。紧贴冰下的水是0℃,底层水温不高于4℃。这种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的现象称为逆分层。由于从上到下温度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形成上轻下重的状态,所以一段时间内冬季的逆分层会稳定存在。 海水结冰时与淡水不同:结冰的温度(称为冰点)比淡水低,在-2℃~-1.9℃之间,而且结冰时上下层水温度都达到或接近冰点,底层水温不会比表层高。 我国海南岛及广东、广两的一些地区,冬季水温可保持在4℃以上,就不存在水温的逆分布现象。 2)春季的全同温期 春季气温回升,太阳辐射使冰盖融化后,将使表层水温升高。水温在密度最大的温度(4℃)以下时,温度的升高会使密度增大,表面温度较高、密度较大的水就会下沉,底层温度较低、密度较小的水就会上升,形成密度流。密度流使上下层水对流交换,直到上下层水温度都是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为止。即早春时,水体温度均低于密度最大时的温度(对淡水,就是低于4℃),即使不刮风,由于气温回升产生的密度流也会使水体上下混合,导致温度上下趋于一致。这个时期称为春季的全同温期。当上下层水温度都达到4℃以后,表层水温再上升,表层水的密度就会比底层小,也就是表层水比底层水轻,不会往下沉,密度流就会停止。但是,如果此时有风的吹拂,可继续使上下层水混合,水体仍可以继续处在上下温度基本一致的状态,使春季的全同温可持续到8℃、10℃甚至15℃以上,这取决于春季的风力大小、多风天气持续的时间、水的深度和湖盆的形状等。 春季的对流混合作用可把上层丰富的溶氧带到下层,把下层富含营养盐的水带到上层,对湖泊的初级生产及鱼类的生长都很有利。 盐度高于24.9的水,如海水,在任何水温下,升温都不会产生密度流。 3)夏季的正分层期(停滞期) 春季全同温过后,温度再升高,上层高温水密度小,则升,下层低温水密度大,则沉,于是就不会再有密度环流产生。水体进入水温上高下低且不混合的正分层状态。由于太阳光能量的绝大部分在表层约Im的水层被吸收,并且主要加热表面20cm的水层,所以如果没有对流混合作用,水中热量往下传播很慢,夏季或春季如遇连续多天的无风晴天,就会使表层水温有较大的升高,导致上下层水温度差别很大。这时如果有风,风力又不足够大,就只能使水在上层进行涡动混合,造成上层有一水温垂直变化不大的较高温水层,下层也有一水温垂直变化不大的较低温水层。‘两层中间夹有一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即温跃层,温跃层又称间温层。 温跃层在夏季闷热无风的天气里最容易形成。温跃层一旦形成,就像一个屏障把上下层水隔开,使风力混合作用和密度对流作用都不能进行到底。久而久之,上层丰富的氧气不能传输到下层,水体下层可能缺氧,严重时可能导致硫化氢、铵态氮等有毒物质积累。下层丰富的营养盐也不能补充给上层,使得上层缺乏营养盐,对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长均不利。温跃层形成以后,较大的风力可以使温跃层向下移动,较浅水体的温跃层就可能消失。 4)秋季的全同温期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气温低于水温,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表层以下水温较高,密度较小,表层水比下层水密度大,从而发生密度环流。加上风力的混合作用,就导致上下层水混合。这种混合可以使温跃层以上的水层不断降温,直至温跃层消失.出现上下温度基本相同的秋季全同温状态。如果此时淡水水温在4℃以上,表层水的进一步降温引起的密度环流可以进行到水底,直到上下层水的温度都为4℃为止。如有风力参与,在深秋初冬时期,全同温则可以持续到4℃以下,比如2℃或1℃。秋季全同温,水体充分流转混合,上下可充分进行物质交换,对鱼类的越冬有利。但是过低的全同温水温在鱼类越冬入池时可能对鱼类不利。因此,越冬前测量水体温度也很有必要。 温度的垂直分布在一天之中也会有所不同。某个夏天,有人测定了无锡市郊区的一个小鱼池的水温垂直分布在一天中的变化。结果表明,白天表层温度比下层高,最表层达到35℃,水深80cm的地方水温是30℃,80cm以下温度开始下降,到1.6m的地方水温降到24℃。这样的温度垂直分布使得水上轻下重,所以上下层水不能混合。但是到了夜间,随着气温的下降,表层水温度下降,表层水的密度比表层以下水的密度大,于是就形成了密度环流,导致这个池塘80cm以上水温在早晨6时基本一致,降到30℃左右。但是这种对流交换在这一天中只能进行到80cm深处,80cm以下的水温度在一天之中基本没有变化。不同的池塘,一天之中都会有这样因为水温的变化导致水混合对流的现象,只是不同池塘混合对流的水层深度可能不同,有的深些,有的浅些,若遇上晚间刮大风就有可能上下层水完全混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