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页数:1044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61690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集萃(套装上下册)》分上下册,主要内容包括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关于李白离开永王军的时间问题——以《南奔书怀》诗为中心,李白交游考录三题,李白长流夜郎新考,李白流夜郎的法律分析,李白东鲁寓家地考,从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关于李白之死和墓及其后人的几个问题,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谱牒学问题,李白与三峡若干问题辨析,再论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从杜甫诗论测李白生平的一些问题,唐代流人制度与李白的流放,关于李白与安徽的五个问题考论,李白再次人越之缘由与贺知章之影响,李白与许氏婚姻推论,李白郎陵学禅考,文学研究的创新仍应以文献及其解读为基础——以李白与科举相关问题为例的分析,等。
目录
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
关于李白离开永王军的时间问题
——以《南奔书怀》诗为中心
李白交游考录三题
李白长流夜郎新考
李白流夜郎的法律分析
李白东鲁寓家地考
从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
关于李白之死和墓及其后人的几个问题
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谱牒学问题
李白与三峡若干问题辨析
再论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
从杜甫诗论测李白生平的一些问题
唐代流人制度与李白的流放
关于李白与安徽的五个问题考论
李白再次人越之缘由与贺知章之影响
李白与许氏婚姻推论
李白郎陵学禅考
文学研究的创新仍应以文献及其解读为基础
——以李白与科举相关问题为例的分析
论李白的散文
论李白诗的飘逸风格及其成因
李白《梁甫吟》解
盛唐时期歌行的发展
——以李白的第一人称歌行为中心
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为伪作
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
李白词辨证稿
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
关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讽喻表现
——以比喻论为中心
从五言乐府诗看李白革新诗歌的实绩
李白饮酒诗中的生命价值取向
“赠给妻子的诗”与“爱怜妻子的诗”
——论李白和杜甫诗中的妻子形象
从情意模式角度看李白绝句的成就
李白五律的艺术成就
李白献赋考
充满现实感的历史世界
——论李白的咏史怀古诗
李白的咏史诗及其审美价值
李白《贞义女碑》考辨
李白诗文理论和创作中对几种固定范式的承传
李白诗中的“自然”意识
李白赠孟浩然与黄鹤楼送孟诗的年序问题:
论李白《大鹏赋》的主旨
——兼谈大鹏意象的演变
命运与性格的对话方式
——李白诗中的牢骚
李白《白头吟》考辨
李白拟古诗的诗学意义
——以李白“着题拟古诗”为例
论李白的诗序
论李白乐府诗的创作思想、体制与方法
……
(下)
节选
《集萃(套装上下册)》: 李白流夜郎,到没到达夜郎?对此,学术界持“未至”论者显然占了绝大多数。根据是李白诗《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去岁左迁夜郎道……今年敕放巫山阳”以及其他。而所有这些似乎又全都能够在《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以下简称《自巴东舟行》)一诗中得到印证。“半道放还”、“敕放巫山阳”自不必说,其他如:①李白自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始流,于乾元二年(759)三月到巫山阳遇赦,一共江行一年又三个月,正好是“海月十五圆”;②李白一生两次出蜀,“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表明《早发白帝城》是遇赦东还时所作,与《自巴东舟行》为同时之作;③《自巴东舟行》云:“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唐宋诗醇》说这首诗“词意沉郁”,这与李白流放途中尽是愁、尽是悲的心境完全一致,等等。 实际上,上述几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就拿“半道”和“巫山阳”来说吧,晚清黎庶昌《李白至夜郎考》就另有解释:“半道”不是指流途而是指期限;“巫山阳”意谓巫山以南地区,即指夜郎(转引自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李白年谱简编》)。再说,前面已经指出,李白流夜郎首途的时间是乾元元年(758)春。这样,“海月十五圆”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讲到“忧”“愁”什么的,李白蜀中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有“愁倚两三松”,《登锦城散花楼》就有“极目散我忧”,《唐宋诗醇》所谓“词意沉郁”,即使说得对,其实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自巴东舟行》与《早发白帝城》是不是作于同一时期。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自巴东舟行”的“巴东”,指的是夔州,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夔州的前身为春秋时期庸国的鱼邑。秦置鱼复县。西汉沿置。王莽时公孙述改鱼复为白帝。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刘璋分巴郡置永宁郡;建安六年(201),改永宁为巴东郡,治白帝。章武二年(222),刘备改白帝为永安。晋改白帝为鱼复。西魏改鱼复为人复。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巴东郡,治人复。唐武德元年(618)改为信州,二年(619)又改信州为夔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夔州。《旧唐书·地理志·夔州》云:“奉节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为永安郡,隋为巴东郡,仍改为人复县。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为奉节。”这就是说,自刘璋置巴东郡、治鱼复,历经蜀汉、晋、宋、齐、隋,直至唐天宝元年,计五百余年,巴东郡辖县虽有变化,郡名却相继沿用,基本不曾改变;治所虽屡易其名,也始终不曾挪动地方。可见,自“巴东”舟行,也就是自“白帝”舟行,也就是自“鱼复”“人复”“奉节”“夔州”舟行。 明白了“自巴东舟行”即是“自白帝舟行”,那么《早发白帝城》与《自巴东舟行》不是同一个时候的作品,也就不言而喻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明朝发暮至,中间不曾停留。而“自巴东(即白帝)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避”之后,李白满可以方便行事,朝辞巫山彩云间,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再逆水行舟35公里,跑回去向白帝城的彩云告别。 如果李白一生只有两次出蜀,《早发白帝城》是遇赦放还途中所作,那么《自巴东舟行》就应该是初出蜀时的作品;如果《早发白帝城》是放还途中所作,《自巴东舟行》不是初出蜀时的作品,那就应该考虑一下李白流夜郎之前是不是还有一次人蜀。 总之,《自巴东舟行》对“未至夜郎”论的种种支持,全都不能成立。 顺便说一下,唐代夔州还有个巴东县。巴东县本汉巫县地,北周天和三年(568)置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巴东县,唐沿置。有人以为“自巴东舟行”的巴东指的是巴东县。只是巫山在巴东县上游57公里,白帝城又在巫山上游35公里(中间隔着一个瞿塘峡)。如果是自巴东县舟行,则舟行路线于情理不合,并且也不是一天的路程。显然这种意见也不能成立。 唐律对于发配遣送流犯,有着种种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特别是时间上的限制极为严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