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有威,陈东林主编
页数:526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71045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小三线建设与城乡关系/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辑)》为目前国内一本全面反映三线建设与城乡关系等内容的著作。 《小三线建设与城乡关系/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辑)》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小三线建设对兄弟省的现代化播种;小三线建设与兄弟省的经济发展;小三线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小三线建设与地方企业发展;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选编;小三线建设口述史选编等。
作者简介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副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等。 陈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等。
目录
三线建设与中国内地城市发展(1964一1980)
机遇与创新:小三线企业改造与地方经济的腾飞——以宁国县企业发展为中心
为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小三线企业的环境危机与应对
情寄昌北——上海小三线协作机械厂专辑
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报告》
我记忆中的协作机械厂
我是工厂的生活后勤兵
建厂中的工农关系
我在小三线的日子里
我与协作机械厂财务科
我与协作厂
七律两首·去上海小三线
醉太平·赠战友老汤
三回故地
口述史与回忆录
上海后方小三线教育工作点滴
宁夏小三线宁夏化工厂(5225厂)筹建始末
我所知道的上海小三线325厂
辽宁小三线新风机械厂(965厂)忆旧
我和三线建设研究
残雪浦东
那些上海小三线女职工
“难忘的岁月——上海小三线建设图片展”接待日记选
档案整理与研究
中国地方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小三线建设藏档的状况与价值
江西工具厂早期规章制度选编
江西省宜春地区小三线建设及其档案资料
福建三明市档案馆馆藏上海迁三明企业资料介绍
三线建设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目录初编(1)(1975—2013)
索引
《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一辑)》目录
《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二辑)》目录
后记
节选
《小三线建设与城乡关系/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辑)》: 二、创造条件让职工安心三线建设 小三线工厂是个小社会,它不仅要组织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军品计划,而且还要担负着各种社会职能。我们工厂地处深山老林,条件艰苦,但也得正常过日子。职工与家属加起来,共有三四千人,一天三餐、吃喝拉撒要管、职工的生老病死要管、职工子女的教育等也要管,我们厂能在小三线坚持了近二十年是非常不容易的。 1.艰苦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从繁华的大城市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去工作生活是很难适应的。在工作上要脱离原来行业,重新去适应新的岗位,新的工作和新的环境。在生活上衣食住行都要重新安排,经上海到仁里汽车将近开10小时。车过昌化到龙岗开始进山,到厂里将近40公里路就有约170个弯头的山路,坐得让人晕头转向,所以很多人都会呕吐得天翻地覆,要适应是有难度的。有不少艰苦琐事至今没有忘: 如1969年的春节后厂里分来一批大专生,他们坐包车进山。由于大雪封山公路不通了,他们只能下车步行,在雪地里行进了好几个小时,大家的袜子裤子都湿透了,而且结了冰,他们还是勇敢地步行到了厂里,受到厂里的热情欢迎;如1969年的除夕夜由于大雪,全厂突然断了电,生活生产都无法进行,结果厂里派了以电工班为主的一支小分队,沿着高压线路的走向沿途查看,后终于发现在安徽境内的高压线由于冰凌的负荷过重,致使高压线断掉而停电,经抢修后才通电;又如在夏天遇到连续大雨时,山体滑坡将公路冲垮,那时抢险全是靠人工的,没有机械设备,所以时间较长,汽车无法出去,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无法运进,也出现过食堂无菜可烧、大家只能吃酱油汤的情况。 我在1968年9月进山时,那时单身宿舍还未能人住,就住在仁里村祠堂的楼上,那时的祠堂是放牌位、棺材和杂物的地方。屋顶的瓦片是冷摊瓦,不是很密集,比较松散,天冷下雪时外面的雪花会飘到里面来。气温也与外面相差无几,但是我们怀着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能睡好觉的信念,咬咬牙在那里住宿,也就坚持下来了。 建厂初期工厂编制有些半军事化。如当时车间的建制是连队,一车间是一连,二车间是二连,车间主任叫连长,支部书记叫指导员,车间下面是班的建制。逢年过节全厂要加强战备值班,动员职工就地闹革命。各个部门要严格控制回上海的人数,曾经有一职工私自回上海去了,厂里专门派人把他从上海带回来。因此建厂初期,大家只好都在山区过春节。 2.确保最基本生活条件和后勤供给 生活供水洗浴有保障。工厂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专门造了一个小水库。水通过净化处理后由管道送到每家每户,对职工用水是免费的。在生活区建有两个锅炉房,一个在老区,一个在新区,老区的供大食堂用气和职工的洗澡开水,新区的主要解决职工的开水供应和洗澡问题,全是免费的。现在我们上海虽然每家每户都有洗澡间条件很好,但在七八十年代能够有如此沐浴条件也是蛮不错的,而且浴室还分淋浴和大池。 菜蔬肉类等副食品供应是生活上的大事。山区本来就是山多地少,当地不种太多的蔬菜,猪也是农民个体养的。当地的猪不都是圈养的,大多是放在外面散养,数量很少,要解决几千人的蔬菜,猪肉、鱼、米供应是件难事。这些大量的生活上的基本物资当地无法满足,我们厂须到外地去采购。近的要到临安、杭州、绩溪、歙县去买,远的要到上海甚至更远的地方去买。厂里每周要用车出去拉三次,隔天一次。汽车库驾驶员和采购员很辛苦,凌晨2点后就要出车,买菜、装车再返厂要到当天下午,卸车再卖给职工。菜是按户口数分大中小三种,三人以下为小户,五人中户,以上为大户,公开公平,所以全厂职工吃的都是统一的食品和蔬菜。我认为当时只认人数,不管干部群众大家一样,真像是“共产主义”生活。但是那时我厂后勤供应还是较丰富的,光从水果来说,能吃时令的水果,比如慈溪的杨梅、山东的烟台苹果、白茅岭的上海蜜梨,还能吃到长江的大闸蟹。中秋节吃从上海拉来的月饼,过年了能吃到临安青山水库的鲜活青鱼。后勤部门是千方百计到各地采购物品供应给职工,到过年时每家每户都有计划供应的肉禽、鱼和蔬菜。1977年,厂里还建造了一座有200吨容量的大冷藏库(它可能还是那时临安最大的冷库),为肉禽鱼的冷冻储存创造了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