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李丹慧
页数:298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12566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冷战国际史研究24》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书评书介、档案研究信息、口述历史及档案文献等。出版《冷战国际史研究24》的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冷战史研究的深入,并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冷战国际史研究24》收录了《中国援越抗美政策之再研究》《新视角、新材料与文化冷战史再研究》》《21世纪以来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研究:新视角与新文献》等作品。
作者简介
李丹慧,1954年6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并担任《国际冷战史研究》主编。近年发表中苏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冷战史学术论文30余篇,并主编了《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2000年)、《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到对抗——中苏关系论文集》(2002年)等著作。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在反思以往的外交政策时,人们曾指出20世纪60年代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过火斗争曾加剧了国家安全所承受的压力。这种批评是有事实根据的。然而,我们不应以或对或错这种简单标准来评判那个时代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合理成分,在中国外交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例如,在国际领域开展过火斗争曾给中国对外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但对当时进行的斗争还需要具体分析。冷战时代,中国处于被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开展国际斗争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特别是与美苏两个大国交往的一种形式。敢于斗争,特别是敢于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斗争是中国被世界各国普遍视为国际政治中一支独立力量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能够较早从冷战中脱身的重要原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章百家
★今天从地缘安全的角度,如何同周边的现代国家建立合理的关系,使之成为长期的友好邻邦.仍然是首要的战略问题。越南已经有1亿人口,尽管综合国力还跟不上;菲律宾在中国人看来是蕞尔小国,但人口也达到1亿;中国周边有很多国家都达到上亿的人口。相比欧洲,这简直就是“霸权国”的幅员,德国也只有8000万人口。中国人不能总是以天朝上国的心态.将它们看作是边陲小国。特别是越南.历史上同中国有复杂的纠葛.是一个兼具陆地海洋特征的国家,也同中国人一样正在建设现代国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
★对那些不太留意苏共文件的人来说,冷战意识形态终结于1988年末。1988年12月7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发表著名的演讲,明确肯定“人类共同利益”(不再是阶级斗争)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础,这对东欧有重大意义,宣称“自由选择原则无可辩驳的必要性”是“不应有任何例外的普遍原则”。戈尔巴乔夫让中情局和北约的官员们格外震惊,因为他宣布苏联单方面裁军50万人,从东欧撤出数千辆坦克和数万的部队。苏联内部的证据显示,戈尔巴乔夫要给1947年温斯顿·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以“铁幕”演说宣告的冷战收尾:戈尔巴乔夫告诉他的顾问,联合国的演讲应该是“反富尔顿演说的,与其截然相反的。”西方的反应从怀疑到震惊。《纽约时报》发表社论:或许自伍德罗·威尔逊于1918年提出“十四点纲领”.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公布
目录
卷首语
【特邀专论】
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外交观念的变迁——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章百家
【讲稿撷英】
中国援越抗美政策之再研究 /牛军
【专题研究】
美国的政策与1989年革命(一) /托马斯·布兰顿
【青年学者论坛】
冷战背景下越寮“特殊”关系的发展和演变(1959-1965)/ 游览
新中国初期海外华侨在广东的投资活动及成效(1949-1955)/ 张小欣
华玲和谈的实现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 贺艳青
迪芬贝克时期加拿大与中国小麦贸易探析(1957-1963)——基于对加拿大政府解密档案的解读 / 李瑞居
【书评·书介】
新视角、新材料与文化冷战史再研究 / 赵继珂
【档案研究信息】
冷战时期罗马尼亚的社会制度转型及其相关档案文献述略 / 刘勇
21世纪以来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研究:新视角与新文献 / 陈洪运
【口述历史】
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四) / 徐有威、韩佳、李帆
【档案文献】
东德国家安全部关于信息员克恩的卷宗(二)/ 童欣编译
节选
《冷战国际史研究24》: 第五,最后回来谈援越抗美政策。 首先是明确“援越抗美”是持续10余年之久的大规模对外军事援助政策,包括派遣军队间接参战。10多年中,共有32万支援部队先后进入到北越,从事军事工程、道路修筑、防空作战等行动,后期还有海军扫雷行动。1968年一年有17万人进入北越。像朝鲜战争一样,这场战争最初并非中国要打的,中国是对变化的形势做出反应,最初是有些被动地卷入老挝危机和冲突。 关于朝鲜战争的发动者,国际学术界的结论是不可逆转的——就是北朝鲜。关于越南战争,国际上,包括美国学者均认为,1956年之所以没有按照《日内瓦协议》的规定实现普选建立联合政府,以致出现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原因是吴庭艳政权单方面采取立宪行动,这起了恶劣的作用。出现长期分裂局面后,美国是不是就有理由向南越政权提供军事援助?北方是不是就有合理的理由向南方派遣军队?这些都需要做专门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方在1954年以后不希望印支发生战争。尽管1956年没有实现普选,中国方面仍然认为,北方没有面临紧迫的安全威胁,应该集中精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不要将解放南方作为主要任务。当年陈赓专门率团访问北越,系统阐述了中国领导人对越南安全形势和国防战略的判断和建议。至于1958年开始在南方出现武装斗争,抵抗力量成分比较复杂,中方态度并不很明朗,至少到1958年是不清楚的。有论著提出,在1960年夏季,越南劳动党中央曾向中苏征求意见,要不要正式提出在南方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吴庭艳集团,即后来的纲领“解放南方”,中国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看到越劳中央建议的文字记录,有论著提到却没有注明出处,是否存在这件事是需要考察的。 战后东亚大陆发生三场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核心诉求都包括“完成国家统一”,中国和朝鲜都没有实现,只有越南坚持实现了。越方这个诉求是一贯的,中苏最初都主张越劳中央集中力量建设北方,高举“和平统一”的旗帜,在南方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国内很多档案未能解密,对这个阶段中国政策的研究不够。1992年出版的郭明著《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的有关部分影响比较大,其中引用的资料未注明出处。书中叙述了周恩来1960年5月份去河内访问,提出要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斗争形式要灵活多样。由于这段叙述放在支持南方武装斗争的部分里,会使读者认为中国支持南方开展武装斗争。现在来看这至少是误导的。 外交部已经解密的档案中有一份关于越南6月份的情况综合报告,提到越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讨论调整政策,并事先征求中苏两党意见。苏联是否定的,中国的意见是什么也没有说。《周恩来年谱》里简要摘录了他这次访问期间的谈话,但含义很含糊,例如提出注意斗争的灵活性。驻越南使馆后来有份综合报告,里面提到越劳中央8月份召开两次党的干部会议,胡志明发表了讲话,内容包括在南方的斗争要讲究策略,要灵活,注意隐蔽,不能一味强调武装斗争等内容。中国使馆的报告说,这是越南党的新提法和新认识。从这个逻辑推断,周恩来访问河内后,越劳中央接受他传达的信息包括了南方斗争不能急于求成。中国领导人在1958-1962年间,经常谈到南方“斗争的长期性”。1964年8月发生了北部湾事件,美军轰炸北越港口和军事设施。胡志明在一次会谈中对周恩来说,请你转告毛主席,我们有决心打5年、10年,甚至20年。这就是越方对“长期性”的理解和坚持。实际上,越劳中央既定的战略原则是政治、外交、军事三管齐下,包括尽可能避免南方的战争导致美军进攻北方,争取将战争限制在南方,这是中越协调的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