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与英国外交(1939-1945)

封面

作者:陈广猛

页数:273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51976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陈广猛著的这本《皇家靠前事务学会与英国外交》是对于英国有名思想库“皇家靠前事务学会”(也称“查塔姆大厦”)的个案研究。英国皇家靠前事务学会是世界上很早成立的靠前事务研究机构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位居世界很好的思想库之列。本书主要从皇家靠前事务学会的早期历史发展、组织结构和外部联系,学会二战期间的主要活动及其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丰富靠前智库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陈广猛,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思想库研究、美国研究和以色列研究:曾先后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和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访问学习:目前主持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外交评沦》、《国外社会科学》、《西亚非洲》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沦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二、材料使用说明
三、选题意义及学术创新
四、研究方法和切入角度
五、总体结构安排

第二章 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早期发展和组织联系(1919-1938)
第一节 成立和早期发展
一、英国国际事务学会的成立(1919-1920)
二、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最初发展(1920-1938)
第二节 内部组织管理
一、组织结构
二、主要活动及其开展
三、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第三节 外部联系
一、与政界和军方的联系
二、与学术界的联系
三、与商界的联系
四、与新闻界的联系
小结

第三章 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在二战期间的主要活动分析
第一节 成立“对外研究与新闻服务处”
一、“对外研究与新闻服务处”的成立
二、“对外研究与新闻服务处”战时的工作开展及其变化
三、“外交部研究处”的成立
第二节 战时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变化
一、战时会议工作的变化
二、战时个人研究的情况及变化
三、“战后重建”项目及其成果
四、定期出版物和信息部工作的变化
第三节 战时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一、参加1939年弗吉尼亚比奇大会
二、参加1942年蒙特屈布朗大会
三、参加1945年弗吉尼亚热泉大会
小结

第四章 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对二战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学会中重要人物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洛西恩勋爵与“基地换驱逐舰”交易和促成《租借协议》
二、查尔斯·韦伯斯特对联合国成立的影响
第二节 学会融入官方机构对外交政策施加的影响
一、“对外研究与新闻服务处”对二战初期成立英法同盟的设想及结果
二、“对外研究与新闻服务处”对二战后期英国东南欧政策的构想和结果
三、“对外研究与新闻服务处”对战时英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学会组织的会议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一般会议对于中国情况的介绍和讨论2¨
二、远东小组会议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第四节 学会的各种出版物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个人专著对于英联邦问题和一战经验教训的研究
二、“战后重建”研究小组报告对战后救济和德国问题的研究和影响
三、学会出版的“展望”系列和“信息部文件”小册子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节选

  《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与英国外交/南大亚太论丛》:  服务的最重要措施。可以说,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会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组织的特点。从起源上看,它几乎可以说是学会研究部主任阿诺德·汤因比个人思想的产物,而这又与他在一战中加入外交部“政治情部处”(PID)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然而这样一个机构要想成立,其资金来源是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对外研究和新闻服务处”显示出了它最重要的特性:虽是查塔姆大厦的一个分支机构,其运作却几乎全由政府出资,而且投入的资金数额还比较大(每年£45000对于当时任何一个研究机构来说都不是小数目),这当然是由于这个新组织在功能上契合了官方的需要。在战争期间信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政府急需对国外情报以及相关信息的分析解读。  有了充足的资金和查塔姆大厦自身良好的资源设施,下一步最重要的当然是人才。这一点上“对外研究和新闻服务处”又体现了另一个特点:它几乎网罗了当时全英最好的国际事务研究专家。这固然是由于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的愿望,然而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召集这么多的第一专家,与学会平常所积累建立的与学术界的关系网有很大关系。实际上,伦敦经济学院、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牛津大学等英国国际关系研究重镇的专家教授们在战前即积极参与学会的各种活动,与学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在战争时期召集他们要方便很多。  然而这样一群优秀人才,如果没有发挥作用的机遇也很难有多大用武之地。这从二战初期“对外研究和新闻服务处”被政府要求参与对德国的宣传战、充当政府的宣传机器而致使双方关系僵化,甚至一度有解体危险的事实可以得知。好在形势终有变化,随着1940年5月丘吉尔政府上台,英国抗德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终于为“对外研究和新闻服务处”提供了发挥作用的难得机遇。这时它的作用和效能才得到真正体现,并逐渐得到政府的高度认可,以至于在1943年4月的时候,最终和政治情报处合并成立了“外交部研究处”( FORD),成为一个真正的官方机构,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此外,学会的战时内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发挥其功能的基本方式。除了为国家服务而在牛津成立“对外研究和新闻服务处”的特殊安排,学会在查塔姆大厦的日常活动仍是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组织的本职,并未因战争而中止。它的主要活动仍在继续,只是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些相应的调整。  举行会议是学会创立之后就一直坚持的最基础的活动,除了在战争之初举行的数量有所下降,以及躲避战时空袭将会议时间安排到了中午等形式上的变化之外,学会仍然发挥着汇集思想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而个人研究工作由于受外在条件影响较小,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研究课题为适应战争需要有所调整,集中到了对战后相关问题的关注。研究小组工作则完全中止,取而代之的是“战后重建”研究项目。这是学会在战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围绕着“欧洲的救济与重建”、“德国问题”、“英法关系”、“英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充分体现出学会作为一个思想发源地——“思想库”的特点。而学会的定期出版物、普及性小册子等产品对于公众了解战争实情、塑造知情公共舆论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会信息部在查塔姆大厦为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军队官员组织的国际事务课程,不仅加强了学会与军方的联系,也影响了更为广泛的基层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会战时组织的会议、个人项目的研究专著、“战后重建”项目的研究报告、《国际新闻公告》上关于时事的文章和年表、信息部回答的问询、信息部文件和“展望”系列等小册子,以及为军队教育局所承担的更专业工作,为学会的会员、一般公众和军方人员提供了他们所需了解的时事最新情况的材料,对于为国家服务所做的贡献,其重要性不亚于学会承担的直接为外交部和其他政府部门所做的工作。  而学会战时参加的三次“太平洋国际学会”(IPR)大会,则体现I叶I学会与官方关系在特殊条件下的新发展。1939年11月的弗吉尼亚比奇会议处在欧战刚爆发的特殊时刻召开,面对欧洲的严重局势,无论是查塔姆大厦还是官方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欧洲和国内,对于远东事务根本无暇顾及,更谈不上什么影响,只是派出了几名观察员来了解一些信息。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与英国外交(1939-1945)》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