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平凉史事

封面

作者:景颢编著

页数:236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04391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景颢编著的《平凉史事(平凉市政协文史资料)》是平凉历史文化资料挖掘整理的重要成果。它以平凉地区上下近五千年的时间为经,以五千年间平凉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为纬,以事带人,以人记事,以史家的笔触,详略得当的剪裁,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平凉大地上沧桑变迁、可歌可泣的史实事迹。

作者简介

  景颢,男,甘肃灵台人。当过教师、中学校长,文化馆创作员,做过报纸编辑、电视台记者,后厕身于行政机关、工作之余,似文自娱。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读月亮》、纪实文学《啸傲陇源》、诗集《听水》等,作品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近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著有《平凉简史》等专著。

本书特色

景颢编著的《平凉史事(平凉市政协文史资料)》是一本关于平凉市的历史故事集,收录有关平凉的历史故事,上迄远古的《黄帝问道广成子》,下至20世纪末。本书的写作原则是所有文章,均出自作者之手,尊重历史史实,凡文中所载的一事、一人、一地,均要有出处,有来源,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为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传递正能量。

目录

隋唐
601年:隋文帝敕建泾州大兴国寺
605年:隋文帝初置灵台县
607年:以原州为平凉郡
618年:薛仁杲驻军圻墌城
618年:浅水原之战
620年:罗艺泾州叛唐被斩首
690年:武则天敕建泾州大云寺
717年:平凉县移治泾河南
734年:成纪县南迁显亲川
756年:李亨避难龙隐寺
763年:泾州刺史高晖降吐蕃
765年:郭子仪西原战吐蕃
768年:置行原州于百里城
768年:泾州置泾原节度使
773年:黄萯原之战
781年:刘文喜叛唐拒筑原州城
783年:泾原卒之乱
783年:唐蕃清水盟定边界线
787年:吐蕃劫盟平凉
789年:李元谅新筑崇信城
791年:刘昌重筑平凉城(今平凉城)
805年:牛僧孺进士及第
809年:平凉置行渭州
884年:平凉置渭州州

五代宋元
899年:李茂贞占据陇东地
923年:李茂贞置义州
1014年:曹玮修筑笼竿城
1041年:好水川之战
1042年:定川訾之战
1042年:宋仁宗褒奖崆峒山
1043年:笼竿城置德顺军
1044年:刘沪修筑水洛城
1067年:蔡挺引泉辟柳湖
1093年:置陇干县于外底堡
1111年:张庄奉旨重建问道宫
1130年:张中彦降金献渭州
1131年:金改渭州为平凉府
1131年:吴玢抗金和尚原
1134年:吴磷抗金仙人关
1140年:刘锜顺昌大捷抗金兵
1142年:德顺军升为德顺州
1159年:张中彦开通六盘道
1161年:吴磷义取德顺
1213年:夹谷守中舍身保平凉
1216年:德顺州置陇安军
1219年:平凉置陕西西路行省
1219年:固原、平凉大地震
1219年:石盏·女鲁欢知平凉府
1227年:蒙古军攻克德顺州
1230年:窝阔台设置庄浪路
1278年:商挺修建宝庆寺
1304年:降庄浪路为庄浪州
1304年:改德顺州为静宁州
1360年:袁亨扩修平凉城

明清
1369年:徐达兵进平凉府
1369年:徐达围攻庆阳府
1370年:洪水冲毁泾州城
1373年:费聚改筑平凉城
1397年:平凉设陕西行太仆寺
1408年:安王就藩平凉府
1408年:平凉设陕西苑马寺
1430年:韩恭王就藩平凉府
1468年:石城满四之乱
1469年:杨重名扬北京城
1485年:李经大兴水利疏泾河
1497年:鞑靼一年两次扰泾州
1515年: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
1519年:蒙古兵侵掠平凉府
1527年:嘉靖年平凉筑东西夹城
1560年:平凉城尽是藩王家
1560年:赵时春撰成《平凉府志》
1602年:万历敕赐崆峒山
1634年:闯王横扫平凉境
1643年:李自成兵破平凉府
1669年:陕甘分省,平凉改属甘肃
1676年:图海炮轰平凉城
1677年:苗清阳发愿修皇城
1769年:顾晴沙创建柳湖书院
1781年:甘肃米案,平凉5官员被处死
1837年:商贾云集泾州城
1863年:回民义军破平凉
1869年:平凉回民大安置
1873年:西新大道遍栽左公柳
1880年:左宗棠主修泾源渠
1905年:陇东中学创办于柳湖
1908年:善昌疏通因利渠

中华民国
1912年:张行志退驻平凉城
1913年:平凉创办女子师范学校
1915年:天意兵变祸平凉
1915年:泾川民变风波起
1917年:张宸枢创办陇东师范学校
1920年:庚申年海原大地震
1923年:郑溶刚正不阿拒贿选
1924年:三次学潮闹平凉
1925年:李世军奉命回甘宣传《北上宣言》
1925年:《新陇民报》创刊于平凉
1926年:平凉用上电话机
1926年:张兆钾逃离平凉城
1927年:红枪会抗暴泾河川
1928年:杨老二土匪屡扰民
1929年:武佐邦义据崆峒山
1929年:党原“黄团”攻泾川
1930年:陈珪璋伺机占平凉
1930年:“水鸭子”劫掠庄浪
1930年:马廷贤兵围静宁城
1930年:张文明殉难灵台为苍生
1931年:端午节张应坤攻陷华亭城
1932年:杨子恒绥靖驻平凉
1932年:庄浪县长绑架案
1932年:蒿店兵变
1934年:张东野重修古灵台
1935年:西兰公路建成通车
1935年:吴焕先血洒汭河川
1935年:毛泽东夜宿界石铺
1935年:毛泽东翻越六盘山
1936年:红军长征会师静宁
1939年:维新小学起学潮
1939年:日军飞机炸平凉
1942年:灵台学潮赶走翟大勋
1946年:国共决战在平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平凉各县迎解放
1949年:平凉分区成立
1951年:7000子弟抗美援朝赴朝鲜
1951年:姚显儒朝鲜战场显神威
1952年:张世昌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8年:12万人安口窑上炼钢铁
1958年:丰台人民公社成立
1964年:泾川大云寺佛祖合利重见天日
1966年: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4年:万千学子学“朝农”
1977年:万名学子参加高考
1984年:《平凉报》复刊
1986年:盛世重修古灵台
1986年:胡耀邦视察到平凉
1993年:平凉旧城大改造
1994年:崆峒山跻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6年:火车通到平凉城
1998年:庄浪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后记

节选

  《平凉市政协文史资料第14辑:平凉史事》:  黄帝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受命之后,并没有固步自封,满足现状,而是四处访贤,不断学习。  就在黄帝建立帝业的同时,在被称为北斗七星的勺把正下方(北戴斗极)的一大片区域——泾水上游崆峒山下,居住着一支拥有非常先进农耕文明的部落——崆峒族(昆族)。他们依托泾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还有大片广袤肥沃的土地,发展农耕,安居乐业。居住在崆峒山的广成子是当时闻名遐迩的道家高人,许多人都不顾万里之遥,前来崆峒山,向广成子拜师问道。  听到这个消息,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公元前2700年前后,黄帝就动身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  其时,黄帝受命已经整19年,年届不惑,天下一统,帝业初成,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一路上,黄帝端坐在大象背上,元妃嫘祖和女节坐着木轮大车跟随在后,在文臣、武将、武士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沿泾河逆流而上,浩浩荡荡地向崆峒山进发。  其时正是初夏时节,远远望去,崴峨葱茏的崆峒山在烟雾缭绕中,似真似幻,如梦如画。来到山下,面对崆峒山的层峦叠嶂、危岩峻崖,黄帝却找不到上山的路。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山上没有一点动静,也不见广成子的影迹。黄帝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提议说:“不如我们在山下歌舞起来,听到动静,仙师也许会下山来见我们。”黄帝点头同意。于是,他们焚起香草,霎时间,青烟袅袅,香气袭人,群臣手拿牛尾,边舞边唱,声振山谷。  其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端坐在崆峒山腰的棋盘岭上,悠闲对弈。听到山下歌舞之声,玄鹤童子急匆匆前来,向广成子禀报:“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这个黄帝,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山,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人欣喜不已,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的语气,陈述他此番的来意:“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我想冒昧地请教您至道的精髓。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保佑百姓安康。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能自由地成长。请问先生,我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而你所想主宰的,却是万事万物的残留。你看看目前的情况,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天上的云气等不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等不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你身边谗谄的小人又是那么偏狭和恶劣,你又有什么资格谈论大道呢?”说罢飘然而去。  原先还对自己治理天下所取得的功绩颇为自负的黄帝,听了这一席话,满面羞愧。他知道自己做得并不到位,而且这次拜访的态度也不够虔诚,就含羞带愧地回到轩辕之丘。之后,他弃置朝政,独处静室,床铺上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任何应酬,自我反省,独居三月,然后再次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  这次,他吸取上次的教训,轻车简从,只带了几十个侍从。来到崆峒山下,他让随从都守候在山下,他一个人独自上山。其时的崆峒山,荆榛遍地,林莽丛生,根本没有上山的道路。走着走着,竟然迷了路。正在这时,只见前面有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黄帝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将手往前方一指,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所以特来向他指点迷津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平凉史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