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封面

作者:(日)樋野兴夫 著;程亮 译

页数:179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100974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突然患了病,就会对死亡产生畏惧,进而时刻生活在惶恐之中。
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病理学与肿瘤学教授樋野兴夫,为了填补医生和癌症患者之间的空隙,让医生和患者能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讨论癌症,开设了“癌症哲学门诊”。通过为癌症患者开出“话疗处方”,让他们找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有意义地度过余下的人生。这些“话疗处方”经过收录总结,就成为了本书《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其中的温馨宁和让无数读者感动落泪,继而重新振作起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每。

作者简介

  樋野兴夫,1954年生于日本岛根县。医学博士,顺天堂大学医学部病理学、肿瘤学教授,一般社团法人癌症哲学门诊理事长,曾先后担任美国爱因斯坦医科大学肝脏研究中心、美国FoxChase癌症中心、癌症研究会暨癌症研究所实验病理部部长。
  2008年创办“癌症哲学门诊”。长期开展预约制免费私人面谈等活动,通过谈话为心怀不安的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支持与援助,填补医疗现场与患者之间的“空隙”。在肝癌、肾癌领域的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获颁日本癌症学会奖励奖、高松宫妃癌症研究基金学术奖等奖项。著作有《抱着良好的觉悟而活》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癌症病患、病患家属、陷入人生迷茫期的人
  畅销全日本,感动千万人,点亮每一个今天的希望之书,医病之外,更重医心。
  全球“癌症哲学门诊”,抛开医患身份,用暖心宁和的“话疗处方”弥补药物治疗不足,找到“活着”的意义,拯救惶惶不可终日、深陷痛苦之中的你。
  有读者称:“不只是内心烦躁郁闷的病患和身心俱疲的家属,这本书更需要推荐给所有陷入困境、迷茫不知前路的人。”
  在“丧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思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哪怕只是一天,也有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事;看似平实的日常,实则处处隐藏治愈心灵的良药;也许会有力竭之时,但人生的牵绊终会帮你脱离泥沼;……你看,世界这么美好,不要轻易放弃,更别匆匆离开。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第1 章 人生的职责完成之前,人是不会死的 1

短短两个小时的生命也有职责 3

了解自己的人生所依 8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择一而行 12

慢一圈的人生恰到好处 16

承认力所不及,方知力所能及 19

“存在”比“做事”更重要 22

烦恼源自比较 25

峰顶唯一,但是通往峰顶的道路并不唯一 28

第2 章 将自己的人生视为礼物 31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33

人生是好是坏,由最后5 年决定 36

每天用一个小时考虑自己的事足矣 40

生命并非自己的财产,而是上天的赐予 43

年过花甲还只顾自己是可耻的 46

为他人牺牲自己 49

重视幽默,更重视你 53

伟大的管闲事能免去所有人的烦恼 57

第3 章 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垃圾箱里 61

真正的好东西存在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 63

竭尽全力,“偷偷”担心 66

心与心的对话,能让所有人展露笑颜 69

无论身家几何,都能赠语 73

不要期待人生,要认为人生正在期待自己 77

伟大事物的源头小得惊人 81

第4 章 生命没有期限 85

死亡是确定的,何时死亡则是有概率的 87

多半事情无须理会 91

不明白“为什么”无妨,知道“怎么办”就行 94

活鱼逆流而上 97

人在苦难中拼搏的身姿令人感动 100

最终还是需要人与人的互相接触 103

除了工作,还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106

患病未必是病人 109

第5 章 留到最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牵绊 113

在集体中才能了解“自己” 115

不要害怕独处 118

世上总会有一个关心你的人 122

即使对方错了也不要否定 125

你能夸赞一个人3 分钟吗? 128

不如怜取眼前人 132

他人的谩骂不过是蚊子的叮咬 135

不要刻意唤起爱 139

真正正确的话不会伤人 142

相遇促人成长,助人更上层楼 145

第6 章 小习惯使心灵富足 149

觉得“好”的事情就去做,不用找人商量 151

难事大家一起做 155

仔细观察每天发生的事 159

读书的收获多过亲身经历所得 162

咬紧牙关夸赞别人 165

创造一个空阔无拘、来去随意的场所 168

忙碌的模样使人心扉紧锁 171

若是觉得人生太累,不妨去墓地看看 175

出版后记 178

节选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当我不得不解剖那些“人生从今始”的年轻人,和出生不久的婴儿时,我感到人生空茫。  “这孩子生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时我还年轻幼稚,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每次从尸体里取出内脏,望着空空如也的体腔,我就忍不住问自己:“活着究竟是怎么回事?死亡又是怎么回事?”  人类是一种忽视自身寿命的生物。即使无数次重复病理解剖,哪怕明知道人必有一死,我也无论如何不会去想象明天就是死期的情景。  人本来就是这样的生物。  可是一旦患上癌症,情况就会变得不同,会在突然之间真切地感觉到死亡。实际上,半数的癌症患者都能治愈(如果提早3年发现,有70%的人可以治愈),但“癌症=死亡”这个公式会在脑海中反复掠过,然后人就会开始寻求生命的支柱:  “我生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我希望如何度过余生?”  “为此我该做些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思考虽死犹生是怎么一回事。大概是因为我的工作便是由死观生吧。  然后我开始想,每个人都有其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哪怕是刚出生两个小时就不幸天折的婴儿也不例外。这样的生命,其出生乃至活过的时间,都是留给生者的礼物。  时隔10年之后,我曾与那个婴儿的父母重逢。当时他们对我说:“正是因为那孩子的出生,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我们想连带孩子的那一份一起,快乐地度过美丽的人生。我们至今仍会时常想起、聊起那孩子。尽管他的人生极其短暂,但我们现在觉得,那孩子有他自己的职责。”  无论人生多么短暂,只要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关键在于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谈论人生的职责时,经常有人这样问我:“您的人生职责是什么呢?方便的话请告诉我。”  要是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就好了,可惜没那么简单。  即使早已见过数不清的死亡,我至今仍在寻找自己的职责。一边活着、走着,一边不断寻找。  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生吗?  特蕾莎修女终生都在强调:“我只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  借用她的话来说,归根结底,人生就是“磨秃的铅笔”。  我年少时生活在乡下,勤俭节约在那里被视为美德,所以我一直耐心地、小心地用“磨秃的铅笔”写作业。  问题并不在于“铅笔”的长短,而在于用它写了什么。那不正是我们每个人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吗?  思考死亡是重新审视人生的契机  人活着就有使命。  问题并不在于寿命的长短,  而在于做过什么。  了解自己的人生所依  人一旦失去目标,丧失生活的希望,就会立刻变得脆弱不堪。  这时心扉紧闭,以前丝毫不在意的事情也会让自己想不开。  被告知患上癌症的患者中,约有30%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然而说是抑郁,却又不是抑郁症,所以很难通过药物来缓解。  为了让陷入抑郁的人重获生活的希望和目的,癌症哲学门诊会为患者开出话疗处方。  例如:  “你的定位是什么?”  “你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怎样做才能使余生变得充实?”  对于迷失自我的患者,我会对他们说这些触及人类尊严的话。  顺利时,我的提问会让患者重新审视自己以前很少留意的“自我”,即我们存在的根本(根基)。  “你在哪里?”  人生一旦失去根基,一切便都成了空中楼阁。  只要根基足够稳固,即使遇到暴雨、洪水、大地震,也能经受得住。  通过每次一小时的面谈,帮助每一位患者找到各自的人生根基,是癌症哲学门诊的重要职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