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红与黑

封面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司汤达著;高洁编译

页数:155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14871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司汤达编著的这本《红与黑(无障碍阅读)(精)》中的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最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作者简介

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1783—1842)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汤达原名马里 – 亨利·贝尔,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本书特色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低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但由于他从小就跟随一位外科医生,在外科医生那里,于连学到很多知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同时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而他生活的年代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因此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决心出人头地,跻身上流社会。可以说于连是 19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目录

第一章 / 1
第二章 / 6
第三章 / 16
第四章 / 19
第五章 / 25
第六章 / 30
第七章 / 36
第八章 / 41
第九章 / 47
第十章 / 51
第十一章 / 56
第十二章 / 60
第十三章 / 65
第十四章 / 68
第十五章 / 71 第十六章 / 74
第十七章 / 83
第十八章 / 89
第十九章 / 93
第二十章 / 99
第二十一章 / 106
第二十二章 / 110
第二十三章 / 118
第二十四章 / 137
延 伸 阅 读
◆ 读后感 / 152
读《红与黑》有感 / 152
◆ 考题直击 / 154
参考答案 / 155

节选

维立埃小城是法兰什 – 孔德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美丽的杜河贯穿了小城,给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房子坐落在小山坡上,与绿葱葱的栗树相辉映,成了小城特有的景致。在古城墙下几百米远的地方,杜河静静地流淌着。维立埃城的北面的高山连绵起伏 a,犹如小城的屏障。那是朱a 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高低不平。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维立埃是座美丽的小城,它的市长德·雷纳先生是个奇怪的人,总是行色匆匆,样子十分傲慢。他有着漂亮的房子、美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而想请拉丁文极好的锯木工人的第三个儿子于连做家庭老师,这是老早就想好的事。第一章名师点睛对小城美丽景色的描写,衬托出安逸、别致的小城风光。红与黑 >>>>>- 2 -拉山脉的支脉。每年十月,山顶的激流,穿过维立埃汇入杜河,流水使许多的木锯转动起来。这简单的工业,给多数家庭带来了较为安逸的生活。可是,使小城富裕起来的却是一种被称作莫尔丝的花布。人们一走进城,就会被一台声音嘈杂的机器弄得头昏脑涨。二十个沉重的铁锤,凭借一个由急促的水流带动的轮子,升起、落下,震得路面直发抖。如果游人问起大街上的行人,那座制钉厂是谁的,便会听到懒洋洋的回答:“那是市长先生的!”小城的主要街道,从杜河岸边一直延伸到山顶。 游人只要稍作停留,准会碰到一个身材高大、神色匆匆、十分傲慢,总像有要事在身的男人。他穿着一套灰色的衣服,头发已经花白,大脑门,鹰钩鼻,五官还称得上端正,冷眼一看,眉宇之间不仅有一市之长的尊贵,还兼有五十岁左右男人独有的吸引力。 但是,人们稍作接触,就会看到他那志得意满的神态中夹带着一种不易言表的狭隘和创造力的匮乏。这个人的才干仅仅表现在让欠账的人如期偿还,可如果是他欠了账,却要拖得不能再拖。这个男人,就是维立埃的市长德·雷纳先生。如果游人再向前逛上一百步,会看到一座外观精美的房子,而房子的主人就是德·雷纳先生,这座住宅就是靠那座大制钉厂赚来的。据说他的先辈是西班牙人,远在路易十四征服此地之前就在此居住。阿佩尔先生由这位受人尊敬的本堂神甫陪同参观了监狱、医院和收容所。三点钟左右,两位先生视察完乞丐收容所又回到监狱,在门口遇见了看守。他是一个庞然大物,两米高,罗圈腿,一张极丑的脸因害怕而变得极为可憎。“啊!先生,”他一见神甫,就立刻说,“这一位可是名师点睛外貌描写,准确地介绍了市长尊贵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一章- 3 -阿佩尔先生?”“是又怎样?”神甫说。“昨天我得到最明确的命令,不准阿佩尔先生进入监狱,命令是省长命一名宪兵骑马跑了一整夜送来的呢。”“您听着,诺瓦鲁先生,”神甫说,“跟我在一起的这位游客,正是阿佩尔先生。我有权在任何时间进入监狱,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并且愿意让谁陪同就让谁陪同。”“是的,神甫先生。”看守小声说,耷拉下脑袋,像一条害怕挨打而勉强听话的狗。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可两天来你言我语,添枝加叶 a,搅得维立埃这座小城里充满各种憎恨的情绪。德·雷纳先生和他妻子之间发生的小小争端,也是因此而起的。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妻子怯生生地反复提出的思考 :“巴黎来的这位先生能危害到囚犯吗?”他都要发脾气了,恰在此时,妻子突然惊叫了一声。原来她的二儿子正在高出墙外葡萄园六七米的防护墙的胸墙上跑动,谈话被这个小小的事件打断了。“我必须让那个锯木工的儿子为我服务。”德·雷纳先生说,“由他看管孩子,他们越来越不乖顺,他是个教士,即便不是也差不了多少,还精通拉丁文,他会使孩子们进步的,我付他三百法郎,包他吃。那个老外科医生,极有可能是自由党的奸细,他说我们这里的空气有益于他的风湿病,可这并没有得到证明。他曾多次参加布奥纳巴尔在意大利的战役,据说还签名反对过建立帝国。可就在前一天,神甫告诉我索莱尔刻苦攻读神学已经三年,准备进神a 添枝加叶:在画好的树上又添枝加叶,比喻在事物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渲染,添加了原来没有的内容,也比喻捏造、夸大事实。名师点睛比喻句,将看守比作狗,形象地写出了看守地位低下。红与黑 >>>>>- 4 -学院,因此,他不是自由党人。”德·雷纳先生继续说,一边用一种外交家的神色看着妻子,“瓦勒诺刚刚为他的敞篷四轮马车买了两匹诺曼底马,正得意扬扬着呢,可他没有给孩子请家庭教师。”“他会抢走我们这一个的呀。”“这么说你赞同这个计划喽?”德·雷纳先生说,朝她微微一笑。算是对她刚才那个好主意的感谢了。市长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就去了锯木厂。他边走边想 :“我的妻子确实很聪明。但是,我的确没想到,假如我不将索莱尔这个拉丁文极好的小神甫请到家,那个聪明的收容所所长很可能会抢先一步 :他将多么自负地谈论他的孩子的家庭教师啊。”水力锯木厂其实就是一个依水而建的大棚,屋架是由四根粗大的木柱支起的,上面盖有棚顶。棚子中央两三米高处有一把上上下下的锯。索老爹走进工厂时,用尽可能大的声音,高喊于连,无人答应。 只瞧见两个大儿子生得虎背熊腰,正挥动笨重的斧子整理树干,好送上去锯。 他走进大棚一看,于连没有守在锯旁,却骑在两米多高的棚顶的一根梁上苦读。老索莱尔对此极为看不惯,他可以原谅于连身材瘦弱,不适合干力气活,但他不能容忍这种读书嗜好。他叫了于连两三声,还是白费。尽管年纪大了,他却仍灵巧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棚顶的横梁,猛地一掌,把于连的书打落到河里,又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好哇,懒鬼!你工作的时候还要看你那些该死的书吗?你晚上去神甫那儿鬼混的时候再看吧。”于连头晕眼花 a,满脸a 头晕眼花:头发昏,眼发花。名师点睛形容两个儿子虎背熊腰,突出两人长得粗壮结实。第一章- 5 -是血,眼里噙着泪,肉体的痛苦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他最心爱的书没有了。“下来,混蛋,我有话跟你说。”·阅读鉴赏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埃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 德·雷纳市长是个贵族出身,在扣上挂满勋章的人。他五十岁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他的妻子是最有钱而又最漂亮的女人,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办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人家的债时,则是愈迟还愈好。本章通过景色描写、语言描写、铺垫叙事等写作方法和修辞方式,写出了小城风景,给本节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市长的吝啬、自私和虚荣。·知识拓展-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38 - 1715),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自号太阳王(法语 :le Roi Soleil),1680 年更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王”(leGrand,路易大王)尊号。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尔国王,从1643 年至 1715 年在位,长达 72 年 3 个月 18 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在欧洲历史中有确切记录的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红与黑 >>>>>- 6 -“那他给我什么报酬?”“吃、穿和三百法郎的工钱。”“我不喜欢当下人。”“死东西,哪个说让你当下人啦?难道我高兴我的儿子当下人吗?”“可是,我跟谁一起吃饭呢?”这个问题把老索莱尔难住了,他觉得不能再说下去,言多必失啊,于是他大发雷霆,怒骂于连。于连想好好考虑一下这个改变他命运的意想不到的消息,他心想 : 哪怕失去这一切,也不能落得和下人一起吃饭。我有了十五个法郎八个苏,今夜就逃跑 ;可是,这么一来,前途就没了,于连这个柔弱的男孩却有着异常坚定的心 :宁愿死上一千次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红与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