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康伟著
页数:240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568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结束,但人们的奥运热情不但不减,反而持续高涨,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入北京,都要亲身感受北京奥运成功的喜悦。十一长假期间奥运场馆正式开放,我和我的团队仍然坚守岗位,接待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热情观众,每天参观人数达40万。当我带领团队着手筹划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时,接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任命我为北京演艺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通知。记得组织找我谈话时,我问领导为什么选我去组建演艺集团?领导说,这是组织经过全面、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因为你在政府和企业都工作过,2004年就介入北京首批文化体制改革,因为改革是一场革命,很多改革单位自己革不了自己的命。由此,我深知北京演艺集团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几年来,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工作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推进改革;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切实认清企业与事业单位的本质区别,摒弃传统的、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想法和做法,放弃“官”念,强化“企业人”意识,努力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下文化产业集团的工作模式和发展要求;坚持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针对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求政策突破,及时完善对策措施,为改革的推进和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5年来,集团三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第五届北京“影响百姓经济生活的10大企业”“中国演艺机构十强…‘中国演艺集团三强”“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品牌企业500强”,并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我个人也荣幸地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2012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年度人物”和“中国(文化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者简介
康伟,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杂技团、北京市电影公司董事长,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理事长。2012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影响人物”、“中国(文化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 康伟同志从过军,曾在高校、市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工作,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留学和进修,长期从事资产管理、投融资工作,曾兼任首都联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林河投资有限公司、时博国际赛事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办和举办工作。奥运会筹办近8年时间,作为鸟巢、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曲棍球和射箭等五大奥运场馆责任人,担任其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场馆投资、建设、工期、安全施工质量和赛后运营,荣立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和奥运工程建设特等功。
目录
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
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回思
认清内外环境推动创新发展
继续创新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
以“三敢”精神投身于首都文化改革
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建设是现阶段院团改革的第一要务
认清集团发展形势消除“三种不良倾向”
文化体制改革要除“四弊”
推进文化机制创新的“四个重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五个方面”
深化文化改革需要深入统一“五个思想认识”
推进深化改革面临的“六个现实问题”
集团发展壮大需要增强“六个自觉性”
加强集团班子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警惕深化改革的“三大风险”
进一步深化首都文化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在求真务实中坚定笃行
以改革的实际成果赢得信心与支持
北京演艺集团艰难的辉煌
第二篇 坚定方向完善制度
不做改革的旁观者做实践者
始终秉承“四个坚持”发展方向
努力搭建“四大平台”战略发展体系
坚持以“五大体系”为抓手
实施全员绩效考核达到“三个不一样”
坚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的构建模式
加强原创艺术生产积极运作重大项目
开拓经营发展思路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
发挥综合平台优势提升集团整体品牌影响力
标识是企业文化的象征
用企业文化凝聚发展力量
《图兰朵》“鸟巢”里飞出的“金凤凰”
“真爱奇迹”响彻国家体育馆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中国“三高”文化品牌迈向世界
首届“电影交响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奏响
民族团结共发展多元文化齐绽放
《天安门》——塑造“城市群像”书写“人民历史”
“北京文化周”伦敦上演
创新文化交流项目演出模式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在国家体育馆成功举行
……
第三篇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节选
《艰难的辉煌: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中国每年文化贸易占全部国际贸易的1010~3010,而国际文化贸易通常占一国全部贸易的10%-15%,我们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大。例如2008年我国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出口为100万美元,进口为4000多万美元,逆差十分严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小,而且种类简单,在国际市场上未形成竞争优势。文化贸易的强大首先来自文化产业的兴盛。到目前为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源自政府的主导、推动,政策痕迹十分浓厚,但这只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文化管理机构众多,但文化发展缺乏竞争力、创造力和影响力,而美国无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大众文化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一方面展现美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形式、技巧甚至内容等方面努力适应不同的受众和市场需求,精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需要。同时,能够不拘一格吸纳不同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人,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当然,我们不能照抄照搬美国的路子,应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反思现有体制机制,予以调整创新。 原有文化体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就是一部现代文化发展史。历史上演员被称为“戏子”,演艺行业被看作“下九流”,那时是完全市场化但是没有保障的市场;战争年代,我们党认识到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成立了宣传队、文工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把文化工作纳入党的宣传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电影、话剧、戏曲、杂耍等形成统一管理的组织和体系,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被称为文化工作者,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务。但是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也与时俱进,在经济体制改革40年后,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衡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和市场是否满意,要真正体现“双百方针”,就必须走市场经济模式。例如,改革前旱涝保收,很多人的心思和精力主要放在完成政治任务和个人升迁进步上,一年也创作不出几部群众喜欢、有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精品剧目;改革后市场化了,自负盈亏,不想办法挣钱就没钱花,逼着大家进行精品创作和市场营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