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慈鸿飞
页数:18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00527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部农业开发与生态中外比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百年来中国西部农业开发的实际状况;第二部分,研究了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了在西部开发中应选取的产权制度。
目录
第一章 近现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开发
第一节农地资源开发
第二节 水利资源和林业资源开发
第二章 西部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
第一节 内蒙古和新疆农地开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甘肃农业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甘肃省的自然概况和生态特点
二、甘肃人口、农地和农业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甘肃农业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陕西农业开发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第四节 新疆等省区典型绿洲区域生态环境的正向变化
一、新疆核心绿洲区域生态环境的正向变化
二、陕甘小流域开发与环保双赢的实证
第三章 产权制度选择对西部农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作用的中外比较
第一节 产权制度对近代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作用及影响
第二节 产权制度对美国、以色列和埃及西部开发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一、私有产权制度在美国西部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国有产权制度(私人永佃)对以色列和埃及西部开发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第三节 西部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产权制度选择
一、中外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效率
二、农地产权理论和西部开发最佳产权制度选择
引用书籍和论文目录
前言
序言
“经济学”本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之学”。学习经济学首先就是为了强国富民,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从实践上说,当前我国所进行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的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必然会引起不同要素主体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兼之不规范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关系的调整,非均衡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差别政策与制度安排,以及不完全市场运行中的权钱交易等,从制度层面上人为地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并由此引发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很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刻分析、研究体制转型与利益关系调整的内在关联,以及目前我国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矛盾与冲突的体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我国如何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协调、化解现有的利益矛盾与冲突,防止两极分化,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以促进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统一。
因此,本书从选题角度讲,可以说是切中了我国体制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它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此外,本书还有四个比较突出的理论创新特点:其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切实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吸取西方经济学中合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借鉴了抽象演绎和博弈论的相关分析方法,同时还使用了一定量的图表和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从而为本书所研究问题的分析,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分析支撑。其二,以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变化和调整为分析主线,对体制改革中利益矛盾的制度成因、各种利益的实现形式、运行机理和协调机制做出了深入分析,并创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为该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拓展了一个良好基础。其三,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突出理论分析与内在逻辑关系探讨,如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城乡落差的关联分析模型、体制改革中的利益集团博弈关系、体制创新与利益兼容的内在逻辑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其四,在理论研究中贯彻以事实为根据,生产力首要性的观点,并提出了不少符合实际的创新性对策观点。如认为目前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以实现利益兼容基础上的效率、财富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效率和财富的增长是利益兼容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是利益兼容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政府实施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大胆实施以公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在确保企业和市场效率基础上,将注意力集中转向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及财税体制改革上,等等。
当然,由于本书所研究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深入、系统地研究。但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明显理论创新和重大实际参考价值的著作,值得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政府决策人员研讨与借鉴。为此,乐于作序。
胡代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06年7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