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逻各斯与现代西方哲学

封面

作者:王昊宁著

页数:28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12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逻各斯与现代西方哲学》以西方哲学传统中重要的概念逻各斯为核心和线索,贯穿、统摄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所提出的观点、思想,理解和把握为西方哲学所强调的逻各斯精神,从而阐明现代西方哲学并非远离了逻各斯传统,而恰恰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逻各斯的展现,是逻各斯精神在现代的发展。

作者简介

  王昊宁,1978年生,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2005年、2008年,先后获得吉林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持高教教改项目“以存在论为基础的方法论展示——对现象学本科教学的实践哲学反思”,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观念存在论——胡塞尔解读》(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直观、自我与明见性——从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和自我理论透视其明见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江海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曾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书特色

  逻各斯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并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逻各斯与现代西方哲学》认为,虽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鲜有人直接提及逻各斯,但实际上逻各斯精神却贯穿于现代西方哲学之中,构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因此,该书撷选了现代西方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些哲学家或哲学思潮(你如尼采、现象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等等),分析、阐明其与逻各斯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逻各斯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对西方哲学开端的回顾
第一节 前赫拉克利特哲学——逻各斯的意义储备阶段
(一)思辨的“对话”——哲学对戏剧的扬弃
(二)“水”——光的隐喻与现象学“显现”的冲动
(三)“阿派朗”——光的隐喻的补充与现象学“显现”的冲动的明朗化
(四)“一”——光的隐喻与现象学“显现”的冲动的延续
(五)逻各斯的意义储备:思辨的“对话”、光的隐喻、现象学显现的“冲动”
附论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核心——逻各斯
(一)逻各斯、一与智慧
(二)逻各斯、对话与灵魂

第二章 逻各斯与意志哲学
第一节 逻各斯与叔本华哲学
第二节 逻各斯与尼采哲学
(一)逻各斯的异化与酒神精神
(二)酒神精神的显现:音乐、悲剧与神话
(三)逻各斯的现实化原则:情境与伦理保障

第三章 逻各斯与柏格森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对象——绵延
第二节 直觉与逻各斯

第四章 逻各斯与怀特海的哲学
第一节 逻各斯与怀特海的符号理论
第二节 逻各斯与怀特海的思辨哲学
第三节 逻各斯与怀特海思辨哲学的自我批判
第四节 逻各斯与怀特海的形而上学理想

第五章 逻各斯与现象学
第一节 逻各斯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一)逻各斯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二)逻各斯、时间与他人——再论本质直观
(三)逻各斯与生活世界
(四)胡塞尔的真理观——兼与逻辑实证主义真理观比较
(五)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兼与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比较
第二节 逻各斯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一)逻各斯、操劳与被动综合
(二)情绪、畏、良知与决心——从逻各斯的角度看
(三)逻各斯与Ereigenis
第三节 逻各斯与利科的现象学-解释学
(一)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重申
(二)符号:现象学方法的延伸——及其与逻各斯的关联
(三)解释与逻各斯
(四)语用学转向
(五)隐喻——作为逻各斯的显现
(六)叙事与逻各斯
第四节 逻各斯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

第六章 逻各斯与分析哲学
第一节 逻各斯与弗雷格的符号语言
第二节 逻各斯与罗素的语言哲学
(一)逻辑分析与反形而上学——一种出于误解的批判
(二)从逻辑分析到语词分析——一种背离逻各斯的语言观
(三)逻辑原子论——回归逻各斯的契机
第三节 逻各斯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
(一)对形而上学的语义学批判及其问题
(二)生活形式与逻各斯
附论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第七章 逻各斯与卡西尔的哲学
第一节 逻各斯与命题语言
第二节 逻各斯与语言的“对话”本质

第八章 逻各斯与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逻各斯与实用主义
第二节 逻各斯与新实用主义
第三节 逻各斯与后现代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逻各斯与现代西方哲学》:  其实要想区分形而上学命题和经验命题,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塔尔斯基所说的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区别。  什么是对象语言呢?就是用来表述外部实在的,这叫对象语言。什么叫元语言?就是以语言本身为对象的,这叫元语言。  从这个角度讲,形而上学命题和经验命题的区别就是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区别——前者是元语言命题,后者则是对象语言命题。  经验命题是站在实在论立场上说话的,它要描述外部的经验的实在,所以它要坚守形式逻辑,要遵守排中律、不矛盾律等,也要遵守日常的语义。而形而上学命题则不是这样。形而上学命题根本不是站在实在论的立场上,不以这样一个立场作为出发点,而是以逻各斯、以存在为出发点。相应地,它超越了形式逻辑,也超越了日常的语义。形而上学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语言本身为对象。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里讲到毕达哥拉斯时就曾经提过——毕达哥拉斯用范畴来推动思辨的进行。这实际上就是想把一切问题转化为语言层面的问题。  因为当一组一组范畴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设定一些相反的“情境”。通过设定相反的情境,推动思辨的展开。  另外,毕达哥拉斯把语言所指那一极给去掉了,只剩下能指这一极了,亦即把语言变成一个自身封闭的系统——它只是在自身之内指来指去。这样一来,一切问题就都转化为语言自身内的。  形而上学就是这样的,它是以语言自身为对象的,不以外部实在为对象。这种倾向一直在形而上学里隐伏着。  形而上学以语言自身为对象而非以外部实在为对象,这说明它不产生任何关于外部实在的知识,因此——就像康德说的那样——形而上学不可能给我们增加知识。  然而,虽然形而上学不能够给我们增加知识,但是却能为知识的产生提供前提,也能为知识做正确性、合理性辩护。  如果说经验命题体现的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望,那么形而上学命题体现的就是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换句话说,就像我们一开始讲的那样:人类有两种追求,一种追求确定、稳定,另一种追求自由、开放。经验命题满足的就是前者,而形而上学命题满足的则是后者。  经验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其所采用的乃是一种知性的思维方式而言,它遵守形式逻辑和日常语义,而这些都是抽象的普遍性。从这个角度讲,经验命题慢慢就变成一种带有支配性的符号,正是这种支配性的符号保证我们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我们的社会具有稳定的秩序。但是,它也它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将每一个个体都“拉齐扯平”,从而阻碍了个体性生命的充分实现。  而形而上学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形而上学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变成一模一样的,而是要求彰显个体性的差异。亚里士多德就讲个体。这个个体,我们往往理解为具体的“事物”。其实,它也是具体的“人”。所以,亚里士多德讲个体,并不是仅仅要研究具体的事物,而是要告诉我们形而上学要研究的、要实现和成就的是个体性的生命。形而上学绝不是要把所有个体的差异全都抽象掉,然后作为一个“类”摆在那里,那不是形而上学,那是科学。这也正是当年胡塞尔所说的“欧洲科学危机”。  形而上学要保持的恰恰是个体性的、鲜活的生命,要体现差异。如果你把这些差异都抽掉了,那就不是形而上学了。  所以,亚里士多德强调个体的形而上学,不是说把一个个体当成一个对象摆在那儿,然后再从其身上得到“知识”,而是试图强调:那是一个生命,是有差异性的,重要的就是要把生命的差异性实现出来,形而上学做的就是这项工作,也只有形而上学才能做这项工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逻各斯与现代西方哲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