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严功军
页数:192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1906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始终坚持比较研究法的思路,立足于从中西方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比较、新闻记者职业与其他职业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比较、不同时期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比较等角度,分析我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探求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
作者简介
严功军,男,1973年生,四川岳池人。四川大学文艺学(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俄罗斯国际传播的理念转型与策略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等省部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4项;出版著作7部,在《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重庆市社科成果三等奖、教学成果三等奖、全国新闻学会青年学术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体融合、国际传播、比较新闻传播。
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
六、主要内容
第一章 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职业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的普遍性
(一)行业、职业与专业的基本概念解析
(二)职业社会学视野下新闻记者职业辨析
(三)职业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的普遍施行
二、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的内涵
(一)医生、律师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
(二)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的内涵
三、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的特殊性
(一)记者职业属性制约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
(二)记者岗位准入与管理、退出制度建设存在矛盾
第二章 西方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分析
一、西方新闻记者岗位准入分析
(一)学历与教育要求
(二)专业要求
(三)培训实习要求
(四)入职考试
(五)品行要求
(六)注册规定
二、西方新闻记者职业管理制度
(一)西方新闻记者的他律管理
(二)西方新闻记者的自律管理
(三)西方新闻记者的媒体管理
三、西方新闻记者岗位退出制度
第三章 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分析
一、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分析
(一)学历与教育要求
(二)专业要求
(三)培训实习要求
(四)入职考试
(五)品行要求
(六)注册规定
二、中国新闻记者职业管理制度
(一)中国新闻记者的他律管理
(二)中国新闻记者的自律管理
(三)中国新闻记者的媒体管理
三、中国新闻记者岗位退出制度
第四章 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的问题
一、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问题反思路径
(一)从比较的角度看问题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问题
二、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问题的表现
(一)新闻记者岗位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新闻记者职业管理与退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媒体记者管理更加复杂
三、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理念滞后
(二)体制约束
(三)职业特殊
(四)媒体融合
(五)社会转型
第五章 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理念推动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
(一)摒弃新闻无学理念
(二)树立宏观管理理念
(三)尊重新闻职业特点
(四)强化新闻法治理念
(五)树立辩证发展理念
二、优化条件推动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人与退出制度建设
(一)思想重视是基础
(二)社会变革是前提
(三)传媒变革是保障
(四)解决记者职业危机问题是关键
三、创新策略推动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
(一)中国新闻记者岗位准入制度建设策略
(二)中国新闻记者岗位管理制度建设策略
(三)中国新闻记者岗位退出制度建设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一方面是关于新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传播生态特点的研究文献,这是对引起记者职业变化的外部原因进行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即可以涵盖全媒体和融媒体传播生态、传统媒体转型与新媒体发展的整体研究,也包括与大数据、自媒体、移动媒体、微博、微信等单个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如:毕书清《新时期的媒体融合与数字传播》、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杨溟《媒介融合导论》、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郜书锴《数字未来:媒介融合与报业发展》、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陆高峰《微传播时代的媒体生态》、李本乾《大数据时代的传播创新——首届上海交通大学一ICA国际新媒体论坛精粹》、皇甫晓涛等《新媒体论:“大数据时代”泛媒介革命的应用传播学研究》、仇勇《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等著作,以及蔡名照《移动互联网传播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吴飞和傅正科《大数据与“被遗忘权”》、马宁《移动互联网络的场景构建与传播模式变迁》、陈刚《数字逻辑与媒体融合》、赵俊峰和张羽《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曹劲松《现代传播中的人与媒介融合》、黄旦和李暄《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等期刊论文。这些文献全面总结了当前数字传播导致人的媒介化与社会媒介化的泛传播现实,指出数字传播推动了内容生产分发的“众媒时代”的来临,分析其对专业媒体和职业传播者的重要影响,对我们从媒介社会学的整体高度反思记者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另一方面的研究则是在新的传播生态与媒体环境下,直接对记者职业群体进行调查分析的文献。如:白红义《以新闻为业: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研究》等著作,刘英《“无冕之王”还是“新闻民工”——浅析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高小定《从“无冕之王”到“苍蝇”——关于记者职业的断想与反思》、陈阳《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陈力丹和江凌《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李艳兰《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与调适》、强建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研究》、张振亭和李析力《我国记者社会形象的危机、成因及对策》、赵云泽等《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郑一卉《互联网时代:谁是记者?——对记者职业身份的思考》、陶建杰和张志安《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状况——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一》、王帆《专业记者不会消失,但必须改变自己——记者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姜红《现代中国“无冕之王”神话的建构与消解》等期刊论文,夏焱《准新闻人职业认同研究——以江苏省五所高校为例》等学位论文。这些调查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和访谈实证,让我们直接地接触记者群体,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记者职业的内涵及其当前面临的复杂问题,深刻感受到治理记者职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以此为对照,反思应该给予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什么样的关注。这些内容,都与本书新闻记者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建设密切相关,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