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勇
页数:14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82514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河套水利史上的杨家与杨家河》主要讨论河套近代水利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水利世家杨氏家族开发河套水利的历史与杨家河的历史:首先,介绍河套地区古代和近代水利开发的基本情况,指出河套近代水利开发是河套近代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介绍河套水利世家杨家在组织开挖杨家河之前的水利开发活动,这一部分在介绍河套近代水利开发的渠工、渠头和地商的基础上,注重介绍杨满仓和杨茂林的治水实践:再次,介绍杨家河灌区的形成过程和杨家河的历史地位,指出杨家河是河套近代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河套水利史、河套移民史、河套开发史、河套抗战史上均有重要地位;最后,介绍从进入河套之始到1946年杨家的商号谦德西败落为止,杨氏家族的兴衰及启示,以及杨家河从开挖至1949年从私有私管到公有公管的历史。
目录
第一节 河套概述
第二节 河套古代水利开发概述
第三节 河套近代水利开发概述
第二章 杨家前期的水利实践
第一节 河套近代史上的渠工、渠头和地商
第二节 杨满仓的水利实践
第三节 杨茂林的水利实践
第三章 杨家开辟杨家河灌区
第一节 杨家河灌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杨家河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杨家与杨家河的变迁
第一节 杨家的变迁
第二节 杨家河的变迁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河套水利史上的杨家与杨家河》: 杨家是河套著名的水利世家,杨家河在河套久负盛名,杨家祖孙三代开挖杨家河的故事在河套广为流传,杨家前仆后继挖渠不止的精神已经成为河套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杨家河是杨家水利事业和成就的代表,但是把杨家的水利贡献仅仅局限在杨家河是不全面的,只有研究杨家河开挖之前杨家的水利实践,才能完整地了解杨家,准确地评价杨家对河套水利及其他事业做出的贡献。杨家在河套的开渠水利实践,以杨家河开挖为界限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前期是从杨满仓做渠工开始至杨满仓经营沙和渠、杨茂林经营永济渠的四十余年,后期主要指杨家开挖和经营杨家河的三十余年。杨家的成功是杨家几代人长期积累的结果,杨家前期的水利实践为杨家河的开挖奠定了技术、经验和资金等方面的基础,杨家河的开挖是杨家几代水利事业的顶峰。杨氏一门在开挖杨家河前经历了一个从渠工、渠头到小地商的过程,深入认识杨家必须从河套近代史上的渠工、渠头和地商开始。杨满仓是杨门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杨满仓从渠工到地商的人生经历是理解杨家成功的关键。杨茂林是开挖杨家河的中心人物,杨茂林及众兄弟在水利实践中逐渐成长,他们既继承父辈勤勉踏实的品质,又敢想敢干,在杨家河开挖之前已经是河套水利的新生代力量。 第一节河套近代史上的渠工、渠头和地商 河套的开发,以晚清至民国年间为最重要时期。晚清至民国年间河套的开发,政府仅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开发为主力。晚清河套的八大干渠——塔布渠(塔布河)、长济渠(长胜渠)、通济渠(老郭渠)、义和渠(王同春渠)、沙和渠(永和渠)、丰济渠(中和渠)、刚济渠(刚目河)、永济渠(缠金渠)都为农民所开。民国的十大干渠中,乌拉河是傅作义动用七百官兵修整的,复兴渠是傅作义动用万余军工所开的,而复兴渠的基础则是王同春所开的沙和渠。开发河套的农民大致上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渠工,处于开发河套的底层;第二阶层是渠头,处于开发河套的中层;第三阶层是地商,处于开发河套的顶层。渠工是河套农田水利开发的主力军,河套的每一条干渠、支渠、子渠,无不是渠工一锹一铲挖成。渠头是河套农田水利开发的骨干力量,河套主要干渠和支渠的开挖以及农业生产经营,都离不开渠头的管理作用。地商是河套农田水利开发的领导力量,河套水利的兴修和农田的开垦,都是在地商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渠工、渠头和地商各自分工又密切配合,共同在河套的舞台上演绎了历史大戏。渠工、渠头和地商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共同点上看,渠工、渠头和地商本质上都是农民,不管他们在农民这个群体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差距如何,他们都是农民出身,都是依靠土地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都生活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都与土地生死相依。从不同点上看,他们处在河套社会的不同阶层,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而且,在一些特定的历史境遇下,高阶层因为掌握着水利和农田等生产资料,往往对社会形成实际控制,低阶层不得不依附于高阶层而谋生存。渠工、渠头和地商三者之间,低阶层通过努力可以向高阶层流动。渠工如果干得出色,得到地商的赏识,就会被地商提拔为渠头。渠头如果能积累足够的资本,就可以独立开挖支渠甚至干渠,从而成为地商。 一、河套近代史上的渠工 河套近代史就是一部走西口农民将河套由牧业区变为农业区的历史,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枢纽和关键是水利的兴修。水利是河套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利就不会产生河套的农业,河套的近代农业发轫于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在河套的近代史上,农民渠工是兴修水利的主力军。 从渠工的地域来源上看,绝大多数是来自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五省的走西口农民,尤其以山西和陕西两省为最。近代以来,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加,使得人地矛盾难以调和。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不少农民到边疆地区谋取出路,有一部分中原农民向东北流动,有一部分中原农民向西北流动。向西北流动的中原农民,大多要经过山西的杀虎口进入河套地区,历史上称之为“走西口”。走西口进入河套地区的中原农民,有来做小生意的,有来种田的,有来逃灾的,有来避难的。到河套种田的走西口农民,他们春天来到河套,到地商的牛犋劳动谋生,叫作“跑青牛犋”,秋冬之际将粮食变换成现钱或者购买货物回到原住地,因为像大雁一样迁徙流动,又叫“雁行人”。这些走西口的农民成分复杂,其中既有一些老实忠厚者,也不乏一些在逃的案犯,总之都是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出外谋生的社会下层。晚清至民国时期地商是河套农田水利开发的组织者,这些农民中相当一部分人参加了地商组织的挖渠事业而成为渠工。参加开渠卖苦力的渠工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逃荒的难民,另一种是为了开渠种地的农民。参加河套挖渠的渠工与地商是雇工与雇主的关系,即渠工出力,地商出资,渠工与地商各取所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