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大兴
页数:28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001207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主要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气候、物候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文学?二是气候、物候主要影响文学的哪些方面?根据这一思路,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讨论气候、物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地理分布、气质与风格以及灵感触发机制的影响。下篇则讨论气候、物候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作品中人物的心情、性格与命运以及作品的内部景观的影响。 此外,为了使全书论证更为充分,作者绘制了诸如《中国历代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等多达22张图表。并且引用了古今诗词歌赋多首。
作者简介
曾大兴,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文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地理学、词学与广府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并独立完成三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著作有《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古今流行歌曲研究》、《优婚与天才》等。
目录
一、本书的性质
二、前人有关言论之综述
三、本书所要解答的问题
四、主要步骤与研究方法
五、本书的结构
上篇 气候、物候对文学家之影响
第一章 气候、物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之影响
第一节 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第二节 物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之触发
第三节 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之培育
第二章 气候的差异性对文学家的分布与迁徙之影响
第一节 生命意识支配下的环境选择
第二节 环境选择中的气候因素
第三节 气候对文学家的写作之影响
第四节 气候的地域差异影响到文学家的分布格局之差异
第五节 气候的时段差异影响到文学家的分布格局之变迁
第三章 气候对文学家气质与作品风格之影响
第一节 气、气象与气候之关联性
第二节 自然气候、人文气候、文学家气质与文学作品风格之关联性
第三节 气候对人的气质之影响
第四节 气候作用下的文学家气质对文学作品风格之影响
第五节 气质、风格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之关系
第四章 “应物斯感”:气候、物候与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
第一节 灵感的触发、捕捉和表现是生命的一种高峰体验
第二节 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
第三节 “应物斯感”中的“物”与气候之关系
第四节 “应物斯感”中的“感”与物候之关系
第五节 “应物斯感”这个重要命题被忽视的原因
……
下篇 气候、物候对文学作品之影响
第七章 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内部景观的差异性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岭南文学与气候、物候之关系
附录二:《气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审读意见
附录三:《气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鉴定意见
节选
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一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古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些笼统。试问,这四大古文明为什么会起源于这几个大河流域呢?这是因为在5000年前,这几个大河流域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创造。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地球最适期结束,从地中海到印度的广大地区由湿润到干燥而来的沙漠化是人们集中到大河之滨从而诞生古代文明的重要原因。同时,由其文明产生所需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制,世界古代文明最早产生于易于开发的温带河谷平原地区。”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自然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气候日趋干燥而寒冷,四大文明中的三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也就是说,随着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创造,那么这些大河流域就不再是文明的生长之地了。可见人们选择大河流域,但不是选择所有的大河流域,而是选择那些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大河流域。这就表明,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上,气候的因素实际上大过水文的因素。 再说地貌。人类的生存环境,总体来讲,是平原多过山地。这固然是因为平原的土质比山地要好,宜于耕种。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气候。平原的气候环境一般比较常态化,而山地的气候则复杂多变。海拔越高,气候越反复无常。海拔高则气压低,氧气缺少,另外还有太阳辐射强、温度低、湿度变化、大风等问题。就平原本身来讲,如果气候发生太大的变化,或过于干燥,草木不生,成了沙漠;或过于湿润,积水难除,成了沼泽,人们也会离此而去。可见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上,气候的因素实际上也大过地貌的因素。 至于生物对气候的依赖性那就更不用说了。以亚洲象和中国孑L雀的分布为例,历史时期亚洲象生存的北界在北纬40.10的今北京、河北一带,而现在在北纬24.6。的滇西南地区,南移了17个纬度;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孔雀的分布从今河南南部的北纬31.1。,退至今云南南部的北纬25.4。,南移了7.7个纬度。“这一是由于历史气候的变化,影响了这些动物的自然繁殖,二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无节制捕杀。”‘11这项研究表明:在影响生物分布的三个因素中,“历史气候的变化”是第一因素。某些生物只适宜于在某种气候环境中生长,别的气候环境则不宜。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气候环境决定了生物的命运。生物适应气候,这是第一性的;气候随生态系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是第二性的。 在人类对环境的选择过程中,虽然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风俗等人文要素,以及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气候的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