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苏
页数:200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32429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引领,方法先行。
本书从创新思维与TRIZ 创新方法的教学出发,将40 个发明原理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全书,充分考虑了教学与实践的特点,内容涉及创新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传统方法,创新思维技法,系统、功能分析与组件分析,因果分析、资源分析与裁剪,技术系统进化与S 曲线,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以及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
本书各章精心设计安排了创意无限(发明原理)、习题以及实验与思考等环节,把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实践中,可帮助读者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方法的教材,也可作为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周苏,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由水电部研究所调入杭州大学计算机系任教,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调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系任教,2006年晋升教授。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专/兼职任教,教学经验丰富。 长期从事计算机等专业教学工作,担任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电子商务概论、移动商务、多媒体技术、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
本书特色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引领,方法先行。本书从创新思维与TRIZ 创新方法的教学出发,将40 个发明原理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全书,充分考虑了教学与实践的特点,内容涉及创新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传统方法,创新思维技法,系统、功能分析与组件分析,因果分析、资源分析与裁剪,技术系统进化与S 曲线,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以及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本书各章精心设计安排了创意无限(发明原理)、习题以及实验与思考等环节,把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实践中,可帮助读者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本书适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方法的教材,也可作为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参考用书。
目录
1
【脑洞大开】习主席新年贺词中提到的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十大捷报….. 1
1.1 发明与创新的基本概念……………………………………………………………………..
5
1.2 TRIZ 起源与发展………………………………………………………………………………
9
1.3 发明的5 个级别……………………………………………………………………………..
11
1.4 认识发明原理…………………………………………………………………………………
15
1.5 TRIZ 的核心思想…………………………………………………………………………….
18
1.6 TRIZ 的未来发展…………………………………………………………………………….
18
1.7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
19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1~4
……………………………………………………………………
20
【习题】………………………………………………………………………………………………..
24
【实验与思考】在线学习创新方法…………………………………………………………..
24
第2 章
发明问题传统方法………………………………………………………………
28
【脑洞大开】创新领袖共有的5 个特点…………………………………………………… 28
2.1 什么是思维定式……………………………………………………………………………..
31
2.2 试错法……………………………………………………………………………………………
34
2.3 头脑风暴法…………………………………………………………………………………….
35
2.4 形态分析法…………………………………………………………………………………….
40
2.5 和田十二法…………………………………………………………………………………….
42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5~8
……………………………………………………………………
44
【习题】………………………………………………………………………………………………..
47
【实验与思考】头脑风暴法实践与嵌套原理应用……………………………………… 48
第3 章
创新思维技法…………………………………………………………………….
52
【脑洞大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52
3.1 创造性思维方式……………………………………………………………………………..
56
3.2 创造性思维技法……………………………………………………………………………..
63
3.3 最终理想解(IFR)方法………………………………………………………………….
72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9~12
…………………………………………………………………. 77
【习题】………………………………………………………………………………………………..
80
【实验与思考】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 81
第4 章
系统分析方法…………………………………………………………………….
89
【脑洞大开】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奥秘………………………………………………………. 89
4.1 系统与系统思维……………………………………………………………………………..
91
4.2 功能分析………………………………………………………………………………………..
95
4.3 组件分析………………………………………………………………………………………..
99
4.4 因果分析……………………………………………………………………………………….102
4.5 资源分析……………………………………………………………………………………….106
4.6 裁剪分析……………………………………………………………………………………….111
4.6.1 裁剪原理和过程………………………………………………………………….112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13~16
……………………………………………………………….114
【习题】……………………………………………………………………………………………….119
【实验与思考】关于眼镜的系统组件分析……………………………………………….120
第5 章 S 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22
【脑洞大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122
5.1 技术系统的进化…………………………………………………………………………….126
5.2 S 曲线及其作用……………………………………………………………………………..128
5.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133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17~19
……………………………………………………………….144
【习题】……………………………………………………………………………………………….148
【实验与思考】深入理解S 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149
第6 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154
【脑洞大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二)………………………………….154
6.1 TRIZ 中的矛盾……………………………………………………………………………….162
6.2 技术矛盾……………………………………………………………………………………….163
6.4 矛盾矩阵……………………………………………………………………………………….167
6.5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169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20~22
……………………………………………………………….173
【习题】……………………………………………………………………………………………….176
【实验与思考】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177
第7 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182
【脑洞大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182
7.1 物理矛盾……………………………………………………………………………………….186
7.2 分离方法……………………………………………………………………………………….188
7.3 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193
7.4 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195
7.5 用发明原理解决物理矛盾……………………………………………………………….196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23~25
……………………………………………………………….197
【习题】……………………………………………………………………………………………….200
【实验与思考】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200
第8 章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
203
【脑洞大开】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203
8.1 物场分析的概念…………………………………………………………………………….205
8.2 物场分析方法………………………………………………………………………………..207
8.3 物场模型类型………………………………………………………………………………..209
8.4 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210
8.5 物场模型分析的应用………………………………………………………………………213
8.6 标准解系统……………………………………………………………………………………216
8.7 标准解的应用案例………………………………………………………………………….227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26~28 ……………………………………………………………….229
【习题】……………………………………………………………………………………………….231
【实验与思考】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系统应用……………………………………………232
第9 章
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 238
【脑洞大开】全球超级计算机500 强中国双第一……………………………………..238
9.1 科学效应的作用…………………………………………………………………………….241
9.2 TRIZ 理论中的科学效应………………………………………………………………….243
9.3 创新的知识资源…………………………………………………………………………….254
9.4 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256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29~32
……………………………………………………………….258
【习题】……………………………………………………………………………………………….260
【实验与思考】科学效应应用实践………………………………………………………….260
第10 章
用TRIZ 解决发明问题…………………………………………………….. 264
【脑洞大开】真正的创新都归于对人性的探索…………………………………………264
10.1 TRIZ 是最好的创新发动机…………………………………………………………….267
10.2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267
10.3 飞机机翼的进化……………………………………………………………………………268
10.4 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271
10.5 宝马汽车的外形设计…………………………………………………………………….273
10.6 油漆灌装系统的裁剪…………………………………………………………………….274
10.7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277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33~36
……………………………………………………………….278
【习题】……………………………………………………………………………………………….281
【实验与思考】TRIZ 创新方法应用实践………………………………………………….281
第11 章
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284
【脑洞大开】演讲:破坏性创新技术最初都是个笑话………………………………284
11.1 破坏性技术创新……………………………………………………………………………289
11.2 破坏性创新的运用………………………………………………………………………..295
11.3 突破性创新………………………………………………………………………………….298
【创意无限】发明原理37~40
……………………………………………………………….300
【习题】……………………………………………………………………………………………….302
【课程学习与实验总结】……………………………………………………………………….303
附录……………………………………………………………………………………………
307
附录A 物理效应………………………………………………………………………………….307
附录B 化学效应………………………………………………………………………………….309
附录C 几何效应………………………………………………………………………………….310
附录D 部分习题与实验参考答案………………………………………………………….311
附录E 39×39 矛盾矩阵…………………………………………………… (见书末插页)
参考文献……………………………………………………………………………………..
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