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宪和
页数:34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90660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现代流通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复旦卓越·经济学系列》是在一系列课题报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力求全面反映商品流通实践发展的新动向,努力探索现代流通的发展规律。本教材有以下特点: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商品流通理论根植于商品流通实践,是对流通实践科学的、系统的认识和总结;同时,它又高于流通实践,并且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因而能指导商品流通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教材紧紧扣住这一宗旨,紧贴实践、研究规律、把握趋势。 第二,注重跟踪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在继承传统的商品流通理论的基础上,引进其他有关理论,不仅充实了商品流通理论体系,而且能多视野、全方位地研究我国商品流通问题,构筑新的理论架构和体系。 第三,注重多维性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教材不同,本教材除了采取科学的抽象法、归纳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外,还使用了实证分析、数理分析等方法,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而且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第四,注重点和面的结合。作为教材,必须照顾到一定的面及内在的联系,它的“面”是涉及商品流通的方方面面,如流通机制、流通过程、流通方式、流通组织、流通战略、流通效率等;它的“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即各类产品如何更有效率地通过流通领域。因而,该书重点不在于“商业”,而是定位于“商品流通”。
目录
第一章 商品流通一般
第一节 商品流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商品流通地位
第二章 现代商品流通
第一节 现代商品流通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现代流通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现代流通职能
第二编 流通机制
第三章 商品流通机制一般
第一节 商品流通机制的含义
第二节 市场自我调节机制
第三节 市场动力机制
第四节 供求机制
第五节 文化机制
第四章 现代商品流通机制
第一节 合作机制
第二节 创新机制
第三节 集约机制
第三编 流通过程
第五章 商品流通中的商流运动
第一节 我国商流的类型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商流合理化
第六章 商品流通中的物流运动
第一节 物流及过程
第二节 商品配送和配送中心
第三节 配送共同化
第七章 商品流通中的信息流运动
第一节 商品流通信息与现代化
第二节 商品流通信息内容
第三节 商品流通信息的运行
第四节 商品流通信息系统
第八章 商品流通中的资金流运动
第一节 流通一般条件下的资金流运动
第二节 现代商品流通条件下的资金流运动
第三节 提高商品流通资金的利用效率
第九章 现代流通盈利模式
第四编 流通方式
第十章 商品交易方式
第十一章 商品流通经营方式
第十二章 零售商的主要类型
第五编 流通组织
第十三章 商品流通组织和管理体制
第六编 流通战略
第十四章 商品流通规模战略
第十五章 商品流通结构战略
参考文献
节选
《现代流通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复旦卓越·经济学系列》: 1.流通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1)流通的稳定发展。流通的稳定发展,是指对流通的各项投入(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和流通结构(行业结构、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均要稳定发展,而不能大起大落。 我们知道,任何经济过程只有不断地投人才能有不断的产出,由于不同产品的投入和产出的周期是不同的,有的要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只有均衡、适时的投入,才能保证生产正常发展并取得最佳效率。任何不适当的干扰(贸然改变生产方向或停止投入等)都会造成原有投入资金的沉淀,并使一大部分固定资产受到种种自然磨损和无形磨损。流通是国民经济各环节和各部门联系的传导和纽带,由于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制约和协调,流通已经形成一整套被各方所能接受的联系形式、方法和规则,突然改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当然,当一种旧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改革旧体制则是唯一选择——不管代价多大,否则流通无法获得新的活力。但在一种大致符合生产力要求的流通运行状态形成后.就应该尽量创造条件使之逐步完善。经济环境决不能时而无比宽松,瞬间又过分严紧,决不能今天一个猛拐弯,明天又一个急转轨。为此,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及时、经常的调整是必须的。尤其在今天,各种经济利益主体异常活跃,经济波动的后果不再和以往那样主要由国家负担,而是与各经济主体利益息息相关。流通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流通的持续发展。流通的持续发展,是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流通应有相当的发展速度,这包括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流通体系等。为此,在一系列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上,计划主体均会确定一定的增长速度。 (3)流通的协调发展。流通的协调发展,是指流通发展不仅是内部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由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及一定的比例关系。客观事物之间相互适应,是事物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当这些关系遭到破坏或不适应时。就会影响其发展。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是生产与消费的媒介。只有在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合理组织流通.确立适当的规模和结构,才能协调生产与消费,保障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在流通内部,在各种流通形式之间、流通各环节之间、流通量与仓储能力及运输力之间、农村流通力与城市流通力之间、商品流量与流通资金量之间、各类商品价格之间等均应相互协调。 2.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平衡。 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关键要看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是否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表现为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相对平衡。经济发展是各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要受到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状况的严格约束。供求失衡,意味着生产要素在配置上的比例失衡,其最终结果必然会造成经济增长中的过高代价以及因调整资源配置方向、进行总量平衡而形成的经济增量的大起大落。 当然,适当的增长速度也同时为实现总量平衡创造了条件。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必然破坏总量平衡,造成浪费;速度过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会造成闲置性浪费。这都对实现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不利。 3.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流通发展的持续和稳定,是通过物价总水平或通货的稳定来表现的。价格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特别灵敏地反映了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状况及其比例。 当然,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并不是指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而只是指物价总水平避免持续的、剧烈的大起大落。避免通货膨胀并不是消除“高”的物价,而是消除持续和剧烈的上涨中的物价。因而,这是一个动态的宏观控制目标。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一般均把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只不过调控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相对稳定的人民生活,经济相对稳定发展,对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必需的。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这三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它们分别从经济运行的速度、协调和效率、稳定等几个方面体现了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劳动时间合理分配的内在要求,因而规定了流通宏观调节的方向和速度。计划主体一般从上述动机和目标出发,对流通进行调节和干预。 (三)决策机制和实现机制 、 总的来讲,决策机制和实现机制指的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包括由经济主体自由选择、横向转移型配置和自上而下的社会集中型配置两种。 1.资源的横向转移。 市场型配置资源机制,是由“看不见的手”通过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配置社会资源。它具体表现为市场活动主体之间的自主决策、横向的经济性协调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