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实践导向及其双重意义:1935-1942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封面

作者:吴文珑

页数:23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827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选题分析了中共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面临的困难,并考察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如何塑造了其处理理论问题的独特方式。为此,根据理论与政治之互动关系,本选题将1935至1942年中共之理论运用分为新启蒙运动的兴起与落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蕴再诠释、延安学习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考察发现,这期间,中共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彰显出强烈的“实践导向”特色,更具体地说,这种以有效的实践结果为目的的理论与政治的互动,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重要特点和中共马克思主义观的一大特征。这种“实践优先性”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并具有其内在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思想史的思想理论来源。

作者简介

吴文珑,男,四川内江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央党校党史部讲师,在《中共党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与内在逻辑
第一节 研究思路、命题与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学术检视:方法论问题
第二章 新启蒙运动的兴起与落幕
第一节 运动何以兴起
一、“五四”后的文化与政治
二、“反革命”文化:国民党和日本
三、民族危机、文化统一战线与“新哲学”
第二节 救亡式启蒙:新启蒙运动的内在限制
一、陈伯达的最初呐喊
二、运动的自由、理性内涵
三、“文化作为政治的尾巴”
第三节 “五四”记忆与中共意识形态建构
一、“五四”的资产阶级性
二、“五四”理论武器的贫乏
三、“五四”的大众化论述
四、小结:理论与政治的关系
第四节 余论:革命导向与启蒙任务的冲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蕴再诠释
第一节 “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历史背景的分析
一、命题的“前驱先路”
二、时代氛围和时代思潮
三、党内“本身的内在活动”
第二节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义特征
一、内涵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二、“实践导向”和功利主义
三、传统认知的感性和晦涩
四、小结:一个“有经有权”的概念
第三节 三民主义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再论“中国的特殊性”
二、“国营实业”及其合理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四、小结:“洞见”中的“不见”
第四节 余论:理论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第四章 学习运动中的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历史环境的“透视”
一、党员干部的理论缺失
二、社会需要的历史层面分析
三、政治文化生态图景概观
第二节 道德遗产的认识和学习
一、道德认知与批判“旧道德”
二、破旧立新:中共“新道德”的型塑
三、“新道德”与意识形态建构之互动
四、小结:道德构建的双重意义
第三节 “建设大党”中的理论融合
一、列宁党建学说的承续
二、“理性趋向现代而情感又皈依传统”
三、小结:转换性的创造
第四节 余论: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和道德主义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革命经验的延续
第二节 革命实践的局限
第三节 中共观念背后的中国和马克思主义背景
第四节 未完的思考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实践导向及其双重意义:1935-1942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