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化学史

封面

作者:郭保章

页数:15,729页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392412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

作者简介

郭保章,1926年生,安徽阜南人,1950年7月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中学教员;中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化学通报》常务编委,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栏;《化学教育》编委,主编中学化学史料栏。著有《世界化学史》(1992年)、《中国现代化学史略》(1995年)、《20世纪化学史》(1998年);合著《化学史简明教程》(1985年)、《中国化学教育史话》(1993年);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1986年)、《科学家大辞典》(2000年)、《20世纪学术大典》(化学卷)。

本书特色

《中国化学史》按时代顺序分章论述中国化学发展的历史——从远古到20世纪末。每章还有当时社会背景及世界同期透视,是为特色。虽然做得不算太好,无疑是一可贵尝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导论1.1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1.2 原始社会有没有科学原始社会的科学萌芽原始思维中的科学萌芽火的被驯服驯服火的意义1.3 中国五千年文明从何处着手中国文明长期存在的原因1.4 亚当·斯密论中国1.5 近代科学(包括化学)何以不出自中国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形成2.1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2.2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2.3 陶器的发明及其工艺演进陶器的发明早期的陶器及其工艺2.4 原始人有关金属及冶金的知识2.5 原始人的酿造知识曲蘖的定义及其发展第三章 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3.1 青铜时代和商朝的开始3.2 中国青铜冶炼起源于我伟大先民的创造3.3 原始瓷器的出现3.4 商代在造酒上的进步3.5 商代在科学和文化上的进步第四章 西周一中国的古典时期4.1 殷鉴不远,天命维新殷鉴不远天命维新4.2 西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4.3 华夏文明体系的形成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5.1 礼崩乐坏,周王朝名存实亡5.2 青铜铸炼技术达到高度成熟阶段5.3 铁的使用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铸铁的发明炼钢技术的发明5.4 铁器时代的技术革新5.5 士的出现5.6 诸子百家老子和道家5.7 世界同期透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古希腊的自然观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6.1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汉族的形成6.2 秦汉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全国性邮驿站的建立焚书坑儒尊儒术罢黜百家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战斗的无神论者王充6.3 中国炼丹术的诞生关于求仙和炼丹之说秦始皇迷信方士的起源司马迁对汉武帝迷信方士的揭露司马迁以后无神论者对方士的批判关于道教的起源和炼丹炼金与炼丹的联系与区别两类炼丹人魏伯阳狐刚子6.4 两汉在技术上的重大成就

节选

《中国化学史》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史。中国古代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是近代化学则是从欧洲传来的,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现代化学,融人世界化学体系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是指存在物最初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为“生成论”,而后一种观点可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别的总根源。在西方,到17世纪末,实验化学家越来越多地注意的不单是抽象的性质,也注意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实验室里和生产中的实验使得化学家们相信,不能加以毁灭和创造的不是“性质”而是一定种类的物质。并且化学变化不能改变化学元素的本质和特性,而是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的化学家们转到研究物质组成的正确轨道上来,从此欧洲的化学才步入康庄大道。正是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研究化学的目的不是炼丹也不是制药,化学值得为其本身的目的去研究,就是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化学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