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及治理研究

封面

作者:张敬文,于深著

页数:234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553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和区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技术较多,那么如何更好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如何更好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及治理研究》在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特点,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属性特征。基于动态演化视角,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机理,进而研究这类特殊联盟的治理问题。另外,借鉴国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敬文,江西吉安人,管理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西省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在美国ArizonaState University、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在国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荣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第三节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综述
第四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背景及战略价值
第四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启示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涵及主体行为研究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特征与创新模式分析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溯源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提出及内涵界定
第四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行为分析
第五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征分析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机理研究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原则及路径分析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实证分析
第四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策略研究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知识共享行为分析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知识共享博弈分析
第三节 组织间知识共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的
实证研究
第四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网络知识共享提升策略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作机理研究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作机理的SNM理论分析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作策略

第八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
第一节 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经验分析
第三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政策现状分析
第四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政策建议

第九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典型案例
第一节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二节 光纤接入(FTT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三节 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四节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五节 城市生物质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节选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及治理研究》:  出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权会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产生重要影响。Percin (2008)从多重属性风险收益的角度,针对风险收益分析问题提出等级模糊的TOPSIS模型。有学者对联盟初始阶段存在的成员信任和联盟风险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Li和Liao,2007; Lang field-Smith,2008)。赵志泉(2009)认为,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面临着技术研发失败与联盟参与方的机会主义倾向双重风险,需提前制定风险分担机制,并通过协议、法律、信誉、道德等多方面的机制约束联盟各参与主体。殷群和贾玲艳(2013)在内部风险分类识别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风险的成因,并针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风险提出管理对策。曾德明等(2015)引入贡献率、投入比率、风险承担率以及谈判力强度等影响因素,分别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机制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独立组织构成,它们各自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联盟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何保持联盟的稳定性自然就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Gill和Butler (2003)研究发现.联盟的不稳定性是由联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造成的,提升联盟主体之间的信任、减少谈判冲突和技术资源垄断,可以促使联盟稳定有效运行。Bierly和Coombs (2004)研究了战略联盟在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的稳定性和不同股权结构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Hansan等(2008)研究发现,在机会主义最小化并且获得最大化竞争的条件下,通过联盟成员间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来维持联盟的稳定性。Mccutchen(2008)等基于联盟内部视角,通过对生物医药联盟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认为联盟不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联盟任务复杂程度的差异、联盟经历的差异和联盟经验的差异等。联盟管理能力(AMC)影响联盟不同类别共享合作伙伴的理解和集体目标的追求(Eva Niesten和Albert Jolink,2016)。  国内学者蒋樟生和胡珑瑛(2009)研究认为,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有影响。技术创新联盟成员之间的群体协商方法有利于提高联盟企业合作的稳定性。龙勇和付建伟(2011)研究发现,当联盟伙伴之间存在不平衡竞争关系时,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相互依赖性将加大联盟伙伴的关系风险,影响联盟的稳定。李瑞光(2015)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表现形式归纳为联盟成员对联盟现状的满意度和对联盟未来的期待度,通过理论演绎构建了“品质因素+情境因素+互动因素+机会主义一联盟稳定性一联盟绩效”以及产业环境动荡性调节效应的概念模型。李建玲(2015)认为,除具有一般联盟的共性外,目标的特殊性、成员的多样性、信息的不对称、风险的多重性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激励问题的特殊性。张瑜(2016)基于契约设计理论,研究了创新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杨震宁、赵红和徐俪菁(2017)通过对华为与摩托罗拉、中国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两个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跨国技术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隐性和显性障碍对于联盟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资源共享型和资本分担型合作方式对于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不同,我国在建立跨国技术战略联盟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盟合作方式的选择和对联盟中存在的风险与障碍的识别。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企业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存在着正相关关系。Lang-Held-Smith (2008)结合联盟前形成因素与联盟后形成因素构建了联盟绩效多维度评价模型。Jiang和11 (2009)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探讨了战略联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潘东华和孙晨(2013)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产学研联盟、战略联盟异同点的基础上,以科技水平提升、联盟建设、产业竞争力提升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联盟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再设计。宋东林(2013)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机理,构造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复杂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了各种可能的运行模式,寻求不同条件下的最佳匹配运行模式,以实证方式探索了联盟网络结构特征与联盟运行绩效的关系。  李煜华和王月明(2014)通过构建政府补贴模型,从产业政策和政府财政补贴两个方面,分析了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激励效应。骆远婷和李延罡(2015)从联盟个体和整体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联盟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建立了一种基于满意度的多级评价模型。李壁(2016)提出了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详细指标,并构建了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来进行评价,丰富了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李艳飞(2016)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解析了创新联盟互动机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问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及治理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