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文学卷

封面

作者:郭国昌著

页数:361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8074218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一个分支,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与论争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相比,这个小小平台展示的空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不过,为搭建这个平台,本卷作者们却也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些还是人们平时不留心或不易看到的原始资料。就像面对一片广袤的森林,为了给读者提供进出这片森林的方便,是他们初步清理了现场,疏通了道路,设置了标志和路牌,庶几使壮游者不致探身丛莽,漫无目标。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分册,具体包括了: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绪论 大众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
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
 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
 二、新旧对峙中的“文学民众化”构想
 三、小结:“文学民众化”之争的启蒙性
第二章 革命激荡下的“文学大众化”诉求
 一、“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发生契机
 二、“文学大众化”论争的演化动力
 三、大众化:以“组织大众”为目的
 四、小结:作为“文学上的新世纪”的“文学大众化”论争
第三章 政治对抗中的“文学大众化”论辩
 一、从单一到多元:论辩过程述描
 二、说话人:意识形态的规范
 三、受话人:文化的过滤与政治的提升
 四、文本:民间化与新型化的互补
 五、小结:超越中的延续
第四章 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
 一、大众化:以抗战为中心
 二、解放区的单向性阐释
 三、国统区的多样化探讨
 四、小结:大众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艰难选择
第五章 浪漫激情中的“新民歌”之争
 一、“新民歌”运动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面向政治:作家的“新民歌”观
 三、偏离真实:大众的“新民歌”观
 四、小结:民间性的偏失
第六章 意识形态性的凸现——“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政治化特征
 一、小引:政治化的必然性
 二、文学社团的次级政治文化性
 三、“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
 四、文艺奖金的规范引导性
第七章 大众需求的现实性规约——“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民间化特征
 一、小引:民间化的必要性
 二、新诗的歌谣化
 三、小说的通俗化
 四、民间戏曲的再创造
结语 “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节选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分册,具体包括了: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文学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