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得计
页数:309页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17276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财乃养命之源,是为众生提供一切帮助的有形无形的一切资源,支配这些资源只有厚德才可驾驭,德者财之本也,财者德之末也。故积功累德才是财富的根和本。如果德不配位,财也会化成灾。财富含藏着不同的信息和能量,更有吉财和凶财之分。吉财是顺应自然规律所得之财,自然规律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的概念,能依道而行便是有德,有德之财便为吉财。那些巧取豪夺不按自然规律所得之财就是凶财,凶财的流出往往是伴随着凶灾而出现的,伤身害命得不偿失。只有吉财才能安身立命带来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人要想开启自身的吉祥财富宝藏,首先要掌握自身的天地人的三才宝藏密码对号入座,否则错失良机也将会和财富擦肩而过,实为人生之憾事。 《科学解读财富密码》正是帮助我们找到自身财富密码,唤醒内心财神之神性,赐予我们富贵康宁的特殊助缘。佛教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其实财神的神性光明一时也没离开过我们,他时时在为众生赐福,我们如同厨房里久被烟熏的灯泡一样,被污垢遮住了光明,无法全然通透地让我们感受财神的福赐光明。 只要怀着一颗无我利他的广大心、甚深心、至诚心去精进地积资净障,无尽的财富的大门将对您全然地打开,而且畅通无阻,财神的神性也将显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得计,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协会谋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现任世界自然医学联合会主席,孙膑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掌门人,中华周易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并身兼多家集团公司战略顾问。著有:金口诀预测学系列丛书(中国商业出版社)、金口诀自然医学系列丛书(中医古籍出版社),《一掌经》、《奇门遁甲》(香港天地出版社出版)、《金口诀入门点窍》(台湾滚石出版社出版)以及观音禅道系列丛书、金融期货系列丛书经过几十年的潜心实践和研究,形成并提出“得计万物瞬间定位立体决策思维、得计螺旋时间思维、得计螺旋本数思维,知胜而战学”的理论体系,科学解读玄学之奥秘,运筹学、天人合一的人时空能量风水学,新子午流注、新经络学说,针、灸、拔、刮四法合一的辩证施治,将上古诸多玄学“迷信”提升为客观性自然公理,将秘而不传的方法提炼出科学意义上的自然法则。
目录
序
序二
第一篇 古今财神解码
第一章 中国天人合一与财神文化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儒释道
第二节 天人合一与自然物象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与天象
第四节 天人合一与《黄帝内经》
第五节 天人合一与哲学思想
第六节 天人合一与象数
第七节 天人合一与太岁神
第二章 中国的财神文化
第一节 历史人物与财神
第二节 阴阳五行与财神
第三节 大爱精神与财神
第四节 君子道义与财神
第五节 吉祥理念与财神
第六节 摇钱树与财神
第七节 财富之人与财神
第八节 行业地域与财神
第三章 中国的各路财神
第一节 古今供奉的文财神
第二节 古今供奉的武财神
第三节 古今供奉的五路财神
第四节 古今供奉的民俗财神
第五节 古今供奉的佛家财神
第四章 民间祈财的习俗
第一节 如何选择财神
第二节 风俗习惯与财神
第三节 民俗进香与财神
第四节 供奉财神的方法和仪式
第五节 古今供奉的神兽与财神器物
第六节 阴阳五行与财神
第五章 财神解码
第一节 自然法则与财神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财神精神
第三节 财神与做人之道
第四节 星相学与财神
第五节 护法神与财神
第六章 你是自己的财神——庙算的智慧
第一节 兵法的智慧与财神
第二节 越吴对智
第三节 时空与财富的关系
第四节 财神文化总结
第二篇 时间能量与财神
概论
第一章 时间能量
第一节 太阳能量与财富
第二节 水星能量与财富
第三节 金星能量与财富
第四节 地球能量与财富
第五节 月球能量与财富
第六节 火星能量与财富
第七节 木星能量与财富
第八节 土星能量与财富
……
第三篇 空间能量与财神
第四篇 人能量与财神
第五篇 人时空能量与财神
第六篇 历史人物实证案例
结语:财富密码兴衰
节选
《科学解读财富密码》: 以上的这些思想,主要是从道德论的角度来说的。“天人合一”还有另一个含义,是技术层面的。 按照《礼记·中庸》的说法,“天”是有意志的,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战国时子思、孟子都明确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的《春秋繁露》中发挥了这种理论。当时汉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其对策要旨就是“天人感应”的理论。董仲舒的策论一共有三,世称“天人三策”,其理论基础就是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而整个汉代的精神,就是讨论天人相通而互感的规律,正如《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古今通用,永恒不变的。 不过现在都反对这种说法,而喜欢将“天人合一”解释为另外一种说法:天道是客观的,至公的,与人事无涉。其实如果仔细推究起来,这两种说法的根本是一致的。说天有意志,并不是说天有像人那样的“私意”。天的意志,就是“至公”。它不会像人那样,厚此薄彼,随着自己的意愿而有分别、有自己私意的取向。尽管人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天意,但是天的意愿始终是公正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喜欢说的“天理”。所以,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天”就是自然。只不过古人用一种拟人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现代社会更习惯于用“自然”这个概念来代替“天”。 谈到“合一”,人作为万物之灵,作为大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人事与天意怎么会没有一种互动呢?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黄帝内经》中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蛔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一段话,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人和天地的结构是一致的。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可以一一对应,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仿佛就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天地的统一性。 尽管人具有自由意志,但是他源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自始至终都不可能脱离自然,两者之间怎么会不能相互交融,产生一种和谐的统一呢?正如宋代司马光在《答李大卿孝基书》中所说:“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呖,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饥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天人合一”无处不在,是没有问题的。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总是用取象类比的方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不太符合现代科学的逻辑、概念。而这其实是哲人对世界的一种感觉分类,具有其深刻的意义。 那么,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天人合一”的方式是什么。 比如说,人类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最终使自身得以发展,尽管现代工业的发展,污染环境,人们曾经以为工业化这种正确的“合一”方式,有一些偏差,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天人合一”呢?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很多时候都是从道德意义上来说的,最终的指向是解决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但是,人能够通过认识天的规律,掌握天的奥秘,最终与天合二为一,这其实也始终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目标,只是各种思想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并且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是联系在一起,因为“天人合一”既然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然是古今一致的。这就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在一起了,形成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这种思想,贯穿于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中。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音律学,就是完全按照“天地同律”的思想来阐释的。音律学本来是属于声学,但是中国古代的音律学却是与天文学历法统一在一起的,音律的制定与天气之间紧密相关。《史记·律书》中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六律”是古代乐的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都以此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