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运兵著
页数:216页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49163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主题出发, 研究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途径, 既剖析和界定了科学、科学素养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 也分析了构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并总结归纳了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而实践性强是其优势特色。
目录
第一章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概述
第一节 科学
第二节 科学素养
第三节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第二章 科学知识
第一节 科学事实
第二节 科学定律
第三节 科学假说
第四节 科学理论
第三章 科学方法
第一节 哲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科研究方法
第四节 科学思维方法
第五节 幼儿科学探究方法
第四章 科学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价值观
第二节 科学精神
第三节 科学态度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五章 世界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数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物理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化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 天文学发展简史
第五节 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六节 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七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第六章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第二节 课程内容设计原则
第三节 课程内容设计目标
第四节 课程内容规划设计
第七章 加快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第一节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
第二节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成因
第三节 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附录一 现代科技热词集锦
2013年十大科技热词
2014年十大科技热词
2015年十大科技热词
2016年十二大科技热词
附录二 世界科普读物推荐
世界科普读物
附录三 中外科学名言警句摘编
中外科学名言警句
参考文献
节选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幼儿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又是公众的重要群体。研究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必须从公众科学素养开始,从教师科学素养做起。 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和调查,国际上代表性的有美国的米勒教授。我国关于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者有李大光、刘占兰、郁波、张红霞、王素菊、梁英豪等,我国台湾有欧阳钟仁等。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推动了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各国公众科学素养政策的改善。 教师科学素养是教师个体遗传获得及其成长中的养育、教育、人生经历、生命实践共同形成的。教师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既有人文素养,还有科学素养。科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第一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知识、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当前,教师的科学素养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何善亮教授对科学教师的标准归纳为四个方面:能够探究科学知识;能将科学与教学结合起来,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教学:能够终身学习;能够自觉提升专业素养。 美国基础教育各年级的学习标准对科学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能够探究学习科学知识,能够因材施教,能够自觉更新知识,具有系统的专业研修计划。 对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主要是中央教科院的刘占兰、广西师范大学的王素菊、贵州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张剑辉、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吴京雁、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罗晓红、河南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张红霞等,还有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张文玲、西南大学李少华、华东师范大学李林霞等。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概念基本还是以公众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型为基础进行阐述。幼儿教师作为公众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教育启蒙的重任,必须具有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能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还要具有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能力,并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科学方法启迪幼儿心智,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不同的是科学与社会维度应包括培育幼儿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具有基础地位,是培育和形成科学素养的载体。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本体知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其次,必须具备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把本体知识与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再次,必须不断更新和建构新知识,掌握科学发展的新动向,了解科学的新发展。 科学方法包含科学过程的探究和科学研究方法。按照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哲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三个层次。哲学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范围最广,如演绎法、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学科研究方法就是某一学科研究经常应用的方法,如物理学中运用的等效法、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 科学与社会包含科学的价值观(或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与幼儿教育等。 美国科学促进会2001年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阐述了科学世界观的九个方面:科学是可被认知的;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知识的持久性;科学不能为所有人提供完整答案;科学需要探索;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科学解释和预言,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验证,对人们应接受的科学原理提出种种解释,力求弄懂观察到的现象;科学不仰仗权威。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培育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科学精神一般包括批判、求真、创新、人文等,也有人认为包含严谨、谦逊、包容、忘我等。由于科学精神明显的主观性和意识形态的表达往往是不确定的,批判精神就是怀疑、质疑的精神,有质疑,有批判,才有创新。求真精神就是科学追求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创新精神就是真理具有相对性、历史局限性,因此科学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人文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科学家的历史担当。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杠杆。 科学态度是指发明、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己系统化和公式化。态度使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真正的科学态度是不轻信、不盲从、不自私、不停滞。为了一个目标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