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雪珥著
页数:487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53485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以“历史的拾荒者”自诩的雪珥先生的名著。雪珥先生以对百年前中国那一场大改革研究出名。一百多年前,改革也曾经是中国的主旋律。一个锐意改革的王朝为什么最后会垮掉?中央威权削弱,政府公信力丧失,全民腐败,操切,浮躁,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晚清败亡,不是源于革命的摧毁,而在于抗拒改革数十年后,在一次次盲目的改革中死于冒进。这是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作者也毫不避讳他的写作目的:“历史研究的作用就是资治通鉴,要服务于当下的。我的研究向来是‘问题导向’,带着针对性的问题研究。我的‘影射’,在于确定问题的所在,并非结论先行,结论应该根据史料来判断。这样的‘影射’,才是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
雪珥,本名蒋文胜,澳大利亚籍华人、太平绅士(Justice of the Peace),中国改革史及战略史学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在中国担任公务员9年,获得中国律师资格;中国最早的财经专栏作家之一,后以此职业身份获得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曾在澳中两国经营企业十多年,现已退出工商界,专事研究。自2006年开始中国改革史的系统研究及写作,同时研究中国战略史及国际关系,重点是南海战略、新疆战略及中美、中澳关系。目前担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员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家族企业》杂志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国经营报》、《国家人文历史》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相关资料
【著名政论家亦忱】雪珥:从坟墓里掘出晚清败亡信史(节选)
澳洲华裔历史学者雪珥先生,堪称当下身处海外,却用汉语写作最勤奋的业余历史学家。自从2008年他以独特视角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大东亚的沉没》(中华书局)一书,进入中国晚清历史研究话语圈以来,他在短短的最近四年中,携《国运1909》、《辛亥计划外革命》、《绝版恭亲王》、《天子脚下》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出版发行,而标志其晚清改革史研究,堪称独树一帜。相信所有读过雪珥著作的人,对雪珥讲述的晚清改革历史,很难不会产生一种历史现场感。这大概可说是出国之前在国内当过新闻记者和律师的雪珥,利用自己身处海外的独特优势,能依据那些来自西方报章当年的新闻报道和英美档案资料,来研究晚清历史所独擅的神奇本事:此君竟能将一个进入了坟墓里百余年的旧中国,讲述的栩栩如生,犹如昨日发生的故事一样而令人感慨不已。读雪珥的近代改革历史研究专著,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义和特点,大概也只有用意大利哲学家、历史评论家贝内德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在90多年前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来加以表述,才最能恰如其分。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被现实社会问题所困扰的人,只要被雪珥撰写的著作引进近代中国的历史泥沼之后,大都能触及当代中国问题所奠基的坚硬石块之上,并恍然大悟:哦,原来太阳光所能照到的神州,真的是没有什么新鲜事儿,历史上曾演出的诸多故事脚本,如今只要稍微加以彩排并换上一拨演员,照样可以在中国的政治剧场中如法再次上演。在此,说一句可能不被雪珥先生认同的话:其实任何人来评论他的近代改革史研究,大抵无人可及雪珥本人对晚清败亡所做的“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的精准定义和评价。我们通读雪珥四卷本的中国近代改革史研究,不难发现雪珥研究一个政权的改革历史的基本立意和独特视角:如果不以被卷入改革洪流中的各色人等的“人性”为中心,不以关涉其切身“利益”与“权衡”为基本着力点,而只倾向于研究各种外来的空洞“主义”与“学说”,却放弃研究各种各样的现实社会问题的产生机制与消解之道,则任何高调的“改革”旗号,终究难逃被滥用的命运,而最终蜕变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或统治集团与觊觎权力宝座的在野政治势力,展开权力斗争的各种花样翻新的幌子。通读雪珥的上述著作,应该不难发现,雪珥研究中国近代改革历史的一个极为独特的观点是,他言之有据地认为,晚清的败亡并不是源于革命的摧毁,而是在抗拒改革等死数十年之后,是在一次次盲目乱改革中自寻死路,才促成其快速奔向历史的坟墓。这其实也是中国近代改革史的主要症结之一,即,当一个个主政者可以混日子过的时候,则统治阶层拒绝一切有关改革的争论,一门心思安享权力作威作福,可当抗拒改革导致自己临近穷途末路之际,则改革的“主义最”思潮却一直盛行不衰,众多政治投机者都指望靠“主义”走捷径,又纷纷忽略国家治理、吏治整顿、民生改善等其实更具技术性的改革问题,结果造成不少“改革者”或“革命者”凭借一个个蛊惑人心的“主义”,便成就了自己作为借“改革”或“革命”上位取而代之者的事功,在靠空洞的口号加暴力手段轻易占据统治地位之后,无不只热衷于“利用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托克维尔语),而可怜的亿万民众也就自然如雪珥所言,“只能在‘黑狼’、‘白狼’,或者‘饱狼’、‘饿狼’之间进行被动的选择。”最后,谈到许多人之所以会产生读雪珥的近代改革历史研究著作,有一种借古讽今的意味洋溢其著作的字里行间,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所谓一切历史的当代性,其实就是真实的历史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性与合乎逻辑的延展性。或者换过一种说法,一切由当代人所阐述的真实历史,都是当代人以当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来拷问过去,借历史的还原,来为当代的问题寻找答案,或为了在迷失了目标的前进道路上找到行进的方向感。因此,可一言以蔽之:我们研读雪珥先生的中国近代改革史专著,其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就在于,我们从雪珥有根有据建立在西方新闻报章和档案资料基础上的晚清败亡信史叙说中,恰恰能找到一种近代中国改革历史行进的方向感。
本书特色
《国运1909——晚清帝国的改革突围》,是“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中的一本。本书从一个年份——1909年切入,描绘了晚清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如何在经历了旧官僚体制处处掣肘,新社会矛盾重重纠葛后,游走在权力与资本、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终一步步走向失败,酿成了一个王朝悲剧。从洋务运动以来,这场以挽救大清帝国为目的的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本书重点写的就是这场改革最后三年的历史,小到一个社会事件,大到几十年的政坛风云变幻,国计民生,读来让后来人唏嘘不已。鉴古而知今日改革之难之重之关键。而作者真正要说的是,我们在未来的改革中要彻底解决哪些问题?
目录
本书初版自序
第一章 金銮殿上新来的年轻人
紫禁城的鸡叫
1909年的春天故事
爱新觉罗“软着陆”
大清青年近卫军
“橡皮图章”雄起
大海航行“拷”舵手
第二章 老官场的弯弯道
袁世凯冬眠
金枪不倒张之洞
庆亲王的首富宿命
弄潮儿溺水
不端的年代
“蒙”“瞎”官府
腐败的跳蚤
司法独立vs私法独利
善耆不善骑
“唐僧”不是吃素的
官场如赌
第三章 黄龙旗下的资本主义
“铁老大”出轨
爱国公债终误国
“牛”背上的大清
开滦煤矿地道战
“黑金”超限战
帝国的墙脚
“爱国”企业家
【延伸阅读】胡雪岩:花花轿子人抬人
伶仃洋畔建“特区”
腐烂的根基
【延伸阅读】帝国商人反击战
第四章 大清国的“新新人类”
“半吊子”大跃进
难产的美国梦
文化有罪,汉字无理
第五章 鼓与呼:世乱难为人
“烂尾”的仁政
宜春没有“春天”
在失望的田野上
枪杆子霍元甲
第六章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无毒不“圣人”
康有为“熊市”
大清国的流感
瞎眼的叹息
第七章 亮剑,抑或舔伤
龙旗插上东沙岛
中朝“间岛”争端
【延伸阅读】带刺的金达莱:清代视野下的朝鲜问题
【延伸阅读】虎落汉阳:大韩帝国出轨
哈尔滨的枪声
日本常青藤
大清羊皮日本狼
【延伸阅读】豺狼之恋:国人对日绵羊观
流产的中美德联盟
大清海军搁浅泥沼
【延伸阅读】蛟龙捍海:晚清海军扬威世界的五个瞬间
尾声 大清政改的飙车与出轨
【附录一】有关中国1909年的各方声音
【附录二】落花流水春去也:1909年大事盘点
后记 百年改革史,也是一部“石头记”
别册 他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