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

封面

作者:张春明

页数:366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1892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中所指的“会计类”学生,包括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和高职高专中的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会计与审计、审计实务、统计实务专业。  《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的第一部分(上篇——素养提高篇),从提高毕业生个人素养入手,讲述了作为一名当代会计类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应该说,这是进行就业准备的第一步。因为相对于所谓的择业技巧而言,这是一个基础。这些内容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可以帮助他们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生活期间,不断地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增加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服务于社会,做好思想、知识、技能准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就业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从刚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的第二部分(下篇——职业生涯设计篇)从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会计类专业基本就业去向、各行业不同的职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相信你读后会有一定的感悟,会对你今后的道路有一定的指引。  《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附录中,选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国具有会计类硕士招生资格高校名单,便于查询。

作者简介

  张春明,男,1970年3月出生,辽宁省庄河人,经济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现任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1992年,到黑龙江商学院(现为哈尔滨商业大学)任教,历任机械系辅导员、团委书记、轻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上篇 职业素养篇
第一章 思想道德修养
第一节 诚信的品质
第二节 规范的行为
第三节 儒家文化道德对会计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文化业务素养
第一节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第二节 专精的行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第三章 心理素养
第一节 稳定的情绪
第二节 多元的能力
第三节 健全的人格
第四节 不竭的动力
第四章 审美素养
第一节 审美形态
第二节 审美指导
第三节 在生活中塑造美的人格
第五章 身体健康素养
第一节 身体健康
第二节 身体健康与运动
第三节 身体健康与营养

下篇 职业生涯设计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须知
第一节 就业制度、政策、法律、法规
第二节 就业合同与劳动合同
第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发展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第四节 职业生涯设计方案
第三章 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职业规划
第一节 认识会计行业
第二节 会计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第三节 会计行业职业发展路线与待遇情况分析
第四节 增强自身在财会领域竞争力的对策
第四章 银行业的职业规划
第一节 认识银行业
第二节 银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第三节 银行业职业发展路线与待遇情况分析
第四节 增强自身在银行业竞争力的对策
第五章 证券保险业的职业规划
第一节 认识证券保险行业
第二节 证券保险行业未来展望
第三节 证券保险行业发展路线与待遇情况分析
第四节 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对策
第六章 职业生涯再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内读研
第三节 国外读研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附录3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附录4 国内知名高校设置会计类硕士点部分名单
附录5 国内高校设置MPACC名单
参考书目

节选

  《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  学术界对于审美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具体的理论探讨中,常可见到用“审美范畴”“审美类型”表述审美形态的方式。从普遍的可接受层面来讲,审美形态、审美类型和审美范畴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义,都是对不同的审美形态的抽象概括。从学理层面来讲,它们之间又存在细微的差异。  汉语“范畴”一词取《尚书·洪范》中“洪范九畴”之义,原指归类范物,具有价值规范、制度法规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例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二是指类型、范围。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康德对范畴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范畴被看成是知性先天具有的纯概念,是整理感性材料的直观形式和知性形式。范畴作为各门学科中最广泛使用、最基本的概念,具有最基本的价值规定性,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但是,对于美学这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来说,哪些范畴最能体现美学学科的性质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美的范畴’在现代美学中专指美(狭义的,即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它只属于‘美的形态’中的一种分类概念,其外延小于‘美的形态’的概念。”所以用“范畴”这个词来概括尚在形成期的审美形态分类并不合适。“类型”一词,即英文中的category,这个词既是指范畴,又是指类型。汉语中范畴是观念的,类型是实在的,说成类型比说成范畴更符合汉语习惯。但是类型相比于形态来说,更多的具有观念和理性的意味,而形态在没有抛弃审美活动感性的丰富性的同时,又进行了抽象的概括,更适宜用来说明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展开状况。  审美形态是美学理论体系中最具体的一环。正如没有美的现象,就不存在美的本质的研究一样,没有审美形态这一环,任何美学理论都是无根之论。审美形态的研究在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认为:“我们与其从思辨的形而上的角度,把不同的审美范畴作为美的本质的派生概念来加以演绎,不如从文化学的角度,把不同的审美范畴看成是文化的‘大风格’,从各种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出发,辅之以该文化中作为价值表现和审美心理对应物的艺术史的材料,在历史描述与文化价值关切的分析中,把审美范畴研究纳入文化形态之中,而将形而上的所谓美的本质问题‘悬置’起来,回到文化的审美现象上去。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审美形态的研究更厚实。因为从文化形态人手,我们可以将宗教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丰富的文化内容融入那些审美范畴之中,而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叫做‘形态学’,而不是‘范畴学’。因为我们切人了文化的有机体之中,把文化有机体作为审美形态的基础。”同时,《现代美学体系》还认为“文化史的研究并不排斥哲学上的形式研究”。从哲学上对审美形态分别进行了形式和内在结构关系的分析。经过这种分析之后的审美形态,虽然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仍然对应于作为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成,但并不局限于同文化大风格的严格对应关系,而呈现出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  张法认为:“美有不同的类型,可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美的不同类型的审美中会不会有不同的形式。二是这些不同类型有没有等级上的高下。”张法选出三个范式来研究,一是中国美学,二是在当代人类学和世界艺术史基础上的归纳,三是西方美学。他认为中国美学的审美类型基本上建立在美的展开上,有明显强调等级高下和着重突出类型差异的区分。审美类型中最有名的有二分和二十四分。六朝时有“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二分,清代姚鼐有阳刚、阴柔两分。中国美学的审美分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司空图的《诗品》,该著作虽然是讲诗,但“取神不取形”,站在美学、哲学和文化的高度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诗品》用两字形的精练性词组如雄浑、冲淡、清奇等作题目,用一首四言十二句的诗描述题目之境。张法认为,与中国美学美的类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加拿大学者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的分类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它是综合现代西方人类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而成的,是以原型批判为核心组织起来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会计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