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连启
页数:349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39640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清代宫廷演剧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全书共分12章,配图200余幅,以清代宫廷戏曲演出为主线,着重通过对南府及昇平署的日记档、恩赏档、花名档的考证,以及清内阁的奏批、精忠庙事务衙门带戏档的梳理,将清代宫廷演剧之全貌呈献于读者。作者在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相关史料的完整呈现,书中所收录相关文献大多为原件影印,依据史实,考证清晰,论证充分,脉络清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诸多空白,且拓展了宫廷戏曲的研究空间。
作者简介
杨连启,字永义,1959年12月生,北京市人,1990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从事近代戏曲及宫廷戏剧史研究,参与了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课题《中国近代戏曲史》的撰写;出版专著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清万寿庆典戏曲档案考》《精忠庙带戏档考略》《清末宫廷承应戏》《清异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编著)以及个人专著《南府与异平署》。参与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的编撰,编著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的《清宫戏曲档案萃编》,参与高校艺术教材《戏曲鉴赏》的撰写,编著的《清宫戏出人物画》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总计撰文二百余万字。
目录
一、清初之宫廷戏剧
二、以忠孝思想融入戏曲
三、宫廷戏曲文化的繁荣
(一)剧本创作与改编
(二)庞大的演出机构
(三)御制曲与看客
(四)空前规模的演戏场面
(五)域外的眼神与惊叹
(六)从查饬曲本看朝廷对民间戏曲控制
四、宫廷戏剧的衰落与危机
(一)衰落中歌场兴浓
(二)从花、雅并存看“侉戏”
(三)外紧内松的戏曲政策
第二章 南府与南府景山
一、南府的形成
二、内府演戏机构的编制
(一)南府
(二)中和乐
(三)十番学
(四)钱粮处
(五)档案房
(六)大差处
三、南府景山
(一)景山机构之设
(二)景山规制
四、南府、景山的管理机构
第三章 南府与舁平署
一、道光朝缩南府合并景山
二、昇平署的建立与南府之裁撤
三、昇平署之承差
第四章 精忠庙与苏州织造
一、精忠庙与伶人社团
(一)精忠庙
(二)梨园公会
二、精忠庙事务衙门
(一)传差办事
(二)报庙发照
三、苏州织造衙门
(一)苏州织造
(二)从碑记看苏州昆班
第五章 外学伶人与内学太监
一、退而又返的外学
二、内廷供奉
三、天威与优渥无定
四、赏银与艺人卑微的地位
五、宫廷内侍伶人
(一)内侍演戏
(二)等级赏赐与板子
(三)惩罚外逃太监档案
六、“普天同庆”班的产生
第六章 万寿庆典与九九大庆
一、从庆寿到万寿庆典
二、万寿庆典之筵宴之礼
三、与民同乐之万寿庆典
四、盛世之万寿承应
(一)崇庆太后之圣寿庆典
(二)乾隆帝八旬万寿庆典
(三)中西合璧之庆典图卷
第七章 大戏台与宫廷大戏
一、宫廷大戏
二、大戏台
三、连台本戏
四、大戏之机关砌末
五、台衣、帐幔的运用
第八章 法宫雅奏与月令承应
一、法官雅奏
二、月令承应
三、朔望承应
第九章 近代宫廷演戏
一、咸丰帝的声色之欲
二、慈禧太后与宫廷戏
三、王公大臣赏看戏
四、戊戌变法与《昭代箫韶》
五、慈禧太后与光绪的戏剧情结
第十章 宫廷戏曲声腔的流变
一、乱弹剧目的凸显
二、民间戏班承差演出
三、王府的戏曲活动
四、戏曲活动对孔府的影响
五、戏曲艺术的规范与提高
(一)御制剧本的规范
(二)艺术形式的雅化
(三)演出条件的优越
第十一章 清内府戏台与舞美
一、内廷演戏之所
二、内府戏箱
(一)内府戏衣
(二)服饰与装扮
(三)制作精良的砌末
三、内廷戏之灯彩
第十二章 宫廷演戏曲与戏画
一、清内府如意馆
二、民间画师与宫廷戏画
三、清早期脸谱的画像
四、内府戏画《性理精义》
五、《昇平署扮相谱》
(一)《昇平署扮相谱》的产生
(二)《昇平署扮相谱》行踪
(三)《昇平署扮相谱》剧目探微
结束语
后记
节选
《清代宫廷演剧史》: 据档案显示,优伶进呈始于顺治朝。当时,官内上演的如《读离骚》等剧目,单靠内侍演戏势必影响演出的质量。因此,尤侗于顺治十六年(1659)在《看云草堂集·咏史》诗中即已写明,宫廷派人到江南选优之事,其诗写道:“天子瑶池奏玉笙,只教阿母唤双成。闲来海上探仙籍,又问飞琼小玉名。”尤侗曾被顺治帝、康熙帝分别誉为“真才子”和“老名士”,其所记应属实情。 从目前见到的史料来看,在康熙年间,名伶进宫者多任教习。《李煦奏折》内提到的弋腔教习叶国桢,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的满文档案中被称为“教学艺诸太监之教习”,同时获此称者还有王明臣等七人。同一本内还提到“昆腔之教习”“景山授艺教习”等二十余人。康熙帝南巡之前,苏州伶人陈明智“为村优净色,独冠其部中。居常演剧村里,无由至士大夫前,以故城中人罕知之”①。一次,他在为城内名戏班寒香部“救场”时,因出演《千金记》的项羽,唱做俱佳,轰动全场。“嗟叹以为绝技不可得!”“自此,陈遂为寒香班净,复冠其部中,声称士大夫间。……圣祖南巡,江苏织造臣以寒香、妙观诸部承应行宫,甚见嘉奖。每部中各选二三人,供奉内廷。命其教习上林法部,陈特充首选。”康熙末年,寻取民间优秀芝人供奉内廷仍在进行,所谓“江南营造辖百戏,搜春摘艳供天家”②,即指此举。这种挑选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家走进宫廷,并培训出诸多学戏太监及诸名伶的子弟,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官内的演出水平,满足了皇室成员们爱戏的需求,促进了顺、康年间宫廷和民间戏剧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清朝自入关以后直至康熙末年,昆曲等戏剧一直在不断发展,并为乾隆年间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间,康熙帝开创了有清一代以昆曲为主的盛大庆典。于昆曲,他不仅仅是喜好而已,而是颇有研究。他重视吸收和培养艺术人才,提高原有剧本的水平,他从昆曲、弋腔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发表了有关戏曲的至理名言。作为满人皇帝,他的行动感染了文武群臣和广大汉族士绅,促成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佳作的上演,又推动着昆曲在北京和全国的蓬勃发展。昆曲等剧种在其形成、发展和进入高峰的过程中,无不浸透着当时士绅与统治者文化意识的参与。到了乾隆年间,满族民众自入关以来就表现出的这种参与意识则更为全面亦更加强烈了。 康熙对弋阳腔给予应有的重视,是在他爱昆曲、研究昆曲之时,这已为以上史实所证明。康熙朝成立南府、景山,从南方召来伶人演戏和教授太监习艺,并成为定制,这是内廷演戏规模逐渐扩大的需要。综上,康熙皇帝并不仅仅把演戏当作声色之娱,而是将其作为宫廷正式性的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固定下来,使中国戏剧剧目中所蕴含的扬善惩恶、宣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的功能更加彰显。康熙注重其寓教于乐的功能,这当是康熙朝设置管理演戏的衙署并大量召进伶人的原因。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富足的经济环境及宽松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康熙朝后期,朝廷采取了众多安民、抚民以及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地方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这给民间的艺术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农村中的戏曲活动也得到了推广,由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陆续扩大到了西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董含《莼乡赘笔》记载:“枫泾镇为江浙连界,商贾丛积。每上巳赛神最盛,筑高台,邀梨园数部,歌舞达旦。”焦循在《剧说》中引《新齐谐》云:“广东三水县前搭台演戏。”又王士祯《香祖笔记》说:“兖州阳谷县……一日社会,登台演戏。”这样的记载应当很多,从中可以想见当时各地乡村、城镇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闹社火、演戏的情形。这时人们观看“村戏”的活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以“乱弹”诸腔最为人们所喜爱。焦循在《花部农谭》序言中曾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可见“乱弹”诸腔最受“农叟渔父”的喜爱,这正是“乱弹”诸腔兴盛的群众基础。农村演戏能够如此繁盛,也正是由于自康熙朝以来农业经济、商品经济都得到较大发展的缘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