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学信著
页数:3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77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士大夫群体在宋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涉及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著作,往往缺乏对这个群体的全面考察和整体探索。本书在广泛搜集和利用各种正史、诗文,以及有关宋人的笔记小说、宋人文集等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创新价值。
作者简介
郭学信,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社会史和文人士大夫研究。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第一成果奖两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第一科研成果奖五项。
本书特色
士大夫群体在宋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宋史研究中的1个重要最域。目前涉及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著作,往往缺乏对这个群体的全面考察和整体探索。本书在广泛搜集和利用各种正史、诗文,以及有关宋人的笔记小说、宋人文集等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最,对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创新价值。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宋代士大夫研究的学术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主体内容概述
第一章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一 唐宋变革观的回顾与审视
二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化
第二章 唐宋转型中士大夫政治形态的确立
一 教育平民化与宋代士人群体的崛起与壮大
二 “以儒立国”与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态的确立
第三章 宋代士大夫角色意识及观念转变
一 “仕以行道”的入仕参政观
二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观
三 亦政亦文亦学术的角色认知
第四章 贵族政治式微与士大夫群体凝聚意识
一 宋代士大夫群体凝聚意识形成的根源
二 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自任以天下为重
三 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
四 围绕批判与重建的时代课题,学派纷出
第五章 雅俗贯通与士大夫世俗意识
一 雅俗贯通的文化人格
二 耽恋歌儿舞女之声伎之乐
三 人心趋利之拜金主义
四 生活侈靡,宴饮成风
五 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之文化解读
第六章 职业屏障打破与士商关系融通
一 传统贱商观念与士商情感疏隔
二 士对商社会功能与地位的重新审视
三 士商兼营或弃儒从商
四 商向士人阶层靠拢
五 宋代士商关系融通之文化诠释
第七章 “心安处是吾乡”的隐逸意识
一 心怀山林,钟情于山林之乐
二 坐拥园林,寓隐于仕
三 身居朝堂,渴望挂冠归隐
四 参禅学佛,仿效隐士
五 宋代士大夫隐逸意识盛行的历史文化语境
六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选题缘起
二 宋代士大夫研究的学术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主体内容概述
第一章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一 唐宋变革观的回顾与审视
二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化
第二章 唐宋转型中士大夫政治形态的确立
一 教育平民化与宋代士人群体的崛起与壮大
二 “以儒立国”与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态的确立
第三章 宋代士大夫角色意识及观念转变
一 “仕以行道”的入仕参政观
二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观
三 亦政亦文亦学术的角色认知
第四章 贵族政治式微与士大夫群体凝聚意识
一 宋代士大夫群体凝聚意识形成的根源
二 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自任以天下为重
三 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
四 围绕批判与重建的时代课题,学派纷出
第五章 雅俗贯通与士大夫世俗意识
一 雅俗贯通的文化人格
二 耽恋歌儿舞女之声伎之乐
三 人心趋利之拜金主义
四 生活侈靡,宴饮成风
五 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之文化解读
第六章 职业屏障打破与士商关系融通
一 传统贱商观念与士商情感疏隔
二 士对商社会功能与地位的重新审视
三 士商兼营或弃儒从商
四 商向士人阶层靠拢
五 宋代士商关系融通之文化诠释
第七章 “心安处是吾乡”的隐逸意识
一 心怀山林,钟情于山林之乐
二 坐拥园林,寓隐于仕
三 身居朝堂,渴望挂冠归隐
四 参禅学佛,仿效隐士
五 宋代士大夫隐逸意识盛行的历史文化语境
六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