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

封面

作者:陶少华著

页数:190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1878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主要探讨重庆武陵山片区的旅游扶贫问题,  希望通过《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进一步推动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扶贫。该区域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业发展较好,是一个研究旅游扶贫的好的案例点,也是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旅游扶贫颇具代表性的区域。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选取了该区域旅游业发展较好,同时也是旅游扶贫的典型示范区的石柱县黄水景区,以及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景区、酉阳县毛坝景区等为研究的具体案例,并针对上述旅游扶贫的案例点做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还拍摄了相关视频和照片,在论著中力图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增强说服力和解释力。  《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试图从政府管理部门、社区中的贫困户、游客的多维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之中,探寻他们各自对旅游扶贫的利弊、政策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从对比研究中研究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真实现状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主要运用了资本理论进行定性为主的研究,包括地理资本理论、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等。

作者简介

  陶少华(1973-),男,汉族,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在站博士后,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民族旅游和旅游人类学研究。参与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种类型课题20余项。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人类学视野下罗家坨苗寨旅游开发与实践研究》等专著2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提出问题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状况与旅游业概况
第一节 区域及其贫困概况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地域概况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重庆武陵山片区区域贫困概况
第二节 旅游资源及产业概况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概况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三、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武隆区旅游

第三章 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及旅游扶贫历程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发展历程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工作发展历程
第二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现状调查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举措与成效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经验
第三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微观分析
一、酉阳县毛坝乡毛坝村案例
二、石柱县案例
第四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价值判断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章 贫困户与景区融合型旅游扶贫模式
第一节 贫困户与景区空间关系视角下的旅游扶贫类型划分
一、概述
二、旅游扶贫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地理资本理论
三、旅游扶贫的内在理论基础——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四、旅游扶贫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贫困户与景区融合型旅游扶贫模式
一、相关理论系统
二、贫困户与景区融合型旅游扶贫模式主要特点
三、贫困户与景区融合型旅游扶贫模式案例剖析——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

第五章 贫困户与景区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
第一节 概述
一、理论依据——旅游乘数理论
二、贫困户与景区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贫困户与景区比邻型旅游扶贫模式案例——石柱县黄水镇
一、石柱县黄水景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二、黄水镇万胜坝村及其旅游扶贫概况
三、因学致贫——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陈RC案例
四、因病致贫——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李J案例
五、因残致贫——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贺SW案例

第六章 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旅游扶贫模式
第一节 概述
一、理论依据
二、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旅游扶贫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贫困户与景区分离型旅游扶贫模式案例剖析
一、因学致贫——秀山县宋农镇案例
二、因病致贫——彭水县善感乡案例
三、因残致贫——酉阳县黑水镇案例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概况  重庆武陵山片区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是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重庆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片潜藏的富矿,已经发掘利用的旅游资源提升空间很大,潜在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挖掘、开发潜力,是武陵山片区、重庆市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一)自然旅游资源  重庆武陵山片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光照、气温、雨水、土壤等自然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因而这一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同时,这一优越的动植物资源条件也为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类型、数量丰富多样。自然旅游资源的四个大类生物、地貌、气候、水文类自然旅游资源在这一区域均有大量的分布。自然旅游资源的亚类如峡谷、高山、森林、高山草原、湖泊、江河、瀑布、气候、野生动植物、洞穴等在这一地区也都有丰富的类型和数量分布。如仙女山、摩围山、芙蓉洞、阿依河、桫椤、月亮湖、,千野草场、黔江武陵仙山等。  二是品级非常高。这一区域拥有许多高品质的自然旅游资源,获得国际认可的如著名的武隆天坑地缝是该区域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同时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一仙女山一芙蓉洞)和酉阳桃花源景区荣膺全国SA级景区称号,重庆武陵山片区即占了全国272个、重庆7个中的2个①。芙蓉江还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资源特点是溶洞、溪河、湖泊、峡谷。重庆武陵山片区内获得其他类型和级别的国际、国家认定的景区景点则为数众多。  三是特征突出。重庆武陵山片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是险峻、奇特、秀美。重庆武陵山片区广为流传的“养儿养女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俗语,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坡陡,生产生活艰辛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地区景观的险峻特点。如乌江画廊体现了景观的险峻特征,乌江就像一丝线串起了两岸众多的景区景点,这一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两岸地势陡峭,险峻无比,很多地方的河岸及上方的山峰如刀砍斧削一般,与水面垂直甚至向水面倾斜。在船上游览乌江画廊,犹如险象环生般惊险刺激。重庆武陵山片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奇特。而奇特的景观是满足游客求异旅游目标的重要吸引力之一。这一地区奇特景观比比皆是,如彭水县郁山镇的4000年历史的飞水井、黔江峡谷城的“谷城融合”的奇异景观、石柱县县城东部的万寿山上存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因清朝时期地震滚落巨石形成的堰塞湖小南海等。重庆武陵山片区的自然旅游资源还以秀美著称。晋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景色秀美宜人、浪漫和谐的桃花源,即是用美文赞美了武陵地区的秀美景色,而酉阳县的桃花源景区即被认为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原型之一,但无疑该文描写了包括重庆武陵山片区在内的整个武陵地区的秀美景色则是肯定的,在全域旅游时代,整个酉阳县将以桃花源景区为核心,将把整个酉阳县打造为一个“大桃花源”,为游客奉献一个新时代的秀美桃花源。而秀山县则因为境内的秀美山峰“高秀山”得名,足见这一区域从古至今的秀美景色是一以贯之的。  以重庆最为著名的黄水避暑休闲旅游景区的核心景点大风堡为例,下面作详细介绍以体现重庆武陵山片区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大风堡位于石柱县东北部,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有十二姊妹峰、和尚石、玉泉寺、悬空玻璃廊桥、高山滑雪草场、燕子岩等30多个景点。景区内有木本植物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46种,银杏、水杉、珙桐、荷叶铁线蕨、桢楠、香樟、红豆杉、黄杉等珍稀植物星罗棋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豹、獐、锦鸡、杜鹃、黄鹂等动物活跃其间,犹如一部森林百科大辞典。有“森林的海洋、繁花的世界,飞鸟的天堂,动物的王国”之美誉。2006年在“选美重庆”评比活动中,被网友评为“重庆市最美森林”。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②。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旅游扶贫新视野-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6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