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贞明著
页数:237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60118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纵欲主义是与禁欲主义、无欲主义和节欲主义相对应的一种对待欲望的立场、态度和主张,它是享乐主义的特别化形态,其突出表现是无限制地放纵个人欲望,特别执着于物质和感官方面的疯狂追逐和纵情享乐。不能否认纵欲主义的客观存在,不可忽视纵欲主义的负面影响。纵欲主义倡导者虽然不多,纵欲主义认同者、追随者和践行者却不计其数。在某些特殊时期,纵欲主义思潮会活跃起来,以致形成一种难以遏止的蔓延之势。《纵欲主义:历史遗存与现实追问》从纵欲主义的生存土壤、纵欲主义的表现形式、纵欲主义的伦理维度、纵欲主义的主要根源、纵欲主义的突出特征、纵欲主义的内在本质、纵欲主义的外围比较、纵欲主义的双重困境、纵欲主义的不利后果、纵欲主义的有效救治等方面对纵欲主义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论证,旨在从历史与现实维度让人们对纵欲主义有一个清晰而理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作者简介
蔡贞明,男,贵州纳雍人。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 曾在《贵州社会科学》《领导科学》《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贵阳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已出版学术著作《欲望论》(独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明代黔中王门大师孙应鳌思想研究》(合著,群言出版社,2007年),《装点关山——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驱邪扶正一一贵州佛道儒巫宗教文化现象与邪教的关联性研究》(合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 文学笔名睁眠。曾先后在《诗神》《星星》《凉山文学》《今日文坛》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和评论。曾获“1989·中国杯”全国青年诗歌大赛佳作奖,第三届高原文学奖,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奖项。有诗作和评论入选多种文学选本。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已出版诗集《狂奔》(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年)。
目录
一、《列子·杨朱》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二、《吕氏春秋》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三、吴稚晖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四、普罗泰戈拉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五、伊壁鸠鲁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六、爱尔维修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七、霍尔巴赫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第一章 纵欲主义的生存环境
第一节 不良的政治环境
一、纵欲的第一要素
二、不良政治环境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恶劣的经济环境
一、生产与分配不对应
二、义务与权利不对等
三、奉献与回报不相称
第三节 污浊的文化环境
一、拜金主义甚嚣尘上
二、官僚主义挥之不去
第二章 纵欲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和消耗
一、物质利益的一般性特征
二、纵欲主义在物质利益上的特殊表现
第二节 痴迷于对感官色情的追逐和享受
一、感官色情的一般性特征
二、纵欲主义在感官色情上的特殊表现
第三章 纵欲主义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 凡乐皆善
一、快乐至上
二、有欲即遂
三、满足欲望的手段
四、快乐与善的关联
第二节 凡苦皆恶
一、无欲可遂
二、痛苦与恶的关联
第三节 择善而从
一、同类事物内部的比较和选择
二、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和选择
第四章 纵欲主义的主要根源
第一节 心理根源
一、炫耀心理
二、从众心理
三、泄愤心理
四、颓废心理
五、补偿心理
六、体验心理
七、恐慌心理
第二节 认识根源
一、基于对生与死的认识
二、基于对实与名的认识
第三节 社会根源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纵欲主义源于不良的社会风气
第四节 制度根源
一、不科学的制度为纵欲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二、不完善的制度为纵欲主义提供可乘之机
第五章 纵欲主义的突出特征
第一节 数量上求多
一、对数量的过分要求是纵欲主义的必要前提
二、对数量的过分要求与贪婪本性密切相关
第二节 质量(素质)上求优
一、对质量(素质)的过分要求是纵欲主义的直接动机
二、对质量(素质)的过分要求与奢侈作风紧密相连
第三节 内容上求全
一、内容不同的欲望满足对象具有互补功能
二、多种感知需要内容各异的欲望满足对象
第四节 形式上求变
一、变换形式的可能
二、变换形式的意义
第六章 纵欲主义的内在本质
第一节 功利性
一、功利是纵欲主义的唯一目标
二、功利性是公益性的对立物
第二节 自私性
一、自私性是排他性的同义语
二、自私的在场意味着仁爱的缺席
第七章 纵欲主义的外围比较
第一节 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比较
一、禁欲主义概述
二、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简要比较
第二节 无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比较
一、无欲主义概述
二、无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简要比较
第三节 节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比较
一、节欲主义概述
二、节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简要比较
第八章 纵欲主义的双重困境
第一节 理论困境
一、全面性需求与片面性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片面性需求的弊端
第二节 现实困境
一、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
第九章 纵欲主义的不利后果
第一节 突破身体健康底线
一、身体的功能
二、逾越生理极限的危害
第二节 造成需求对象短缺
一、需求对象何以短缺
二、需求对象短缺的隐患
第三节 加剧精神空虚程度
一、时间分配
二、荒唐行为
第四节 导致攀比之风盛行
一、攀比的范围
二、攀比的条件
第五节 增加社会冲突风险
一、利益冲突
二、情感冲突
第六节 助推现存规制崩溃
一、不受现存规制约束
二、突破现存规制约束
第十章 纵欲主义的合理改造
第一节 从自然欲望满足向非自然欲望满足转变
一、非自然欲望及其满足
二、欲望满足空间的拓展
第二节 从为我满足向为他满足转变
一、为他满足的必要性
二、不同主体之间彼此依存
第三节 从重享乐向重劳动转变
一、劳动的永恒价值
二、把享乐的来源置于首位
第四节 从事后抑制向事前引导转变
一、事前引导的关键或核心
二、事后抑制的沉重代价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第二节 痴迷于对感官色情的追逐和享受 一、感官色情的一般性特征 感官色情是指与欲望主体性需求得以实现有关的一切内容。性需求虽然对欲望主体的生命存在和身体健康不直接构成威胁,但它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对欲望主体的生命存在和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把“感官”和“色情”分开来理解,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所指并非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指欲望对象给欲望主体带来的官能感受,亦即欲望对象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是否能够给欲望主体带来一定的心理愉悦;后者则主要是指对异性的向往、追求及性欲望的最终实现。“感官”所指较为宽泛,可以视为通往“色情”的必要过渡或铺垫,而“色情”指向明确,就是欲望主体以某一特定对象为目标且由此而获得的性欲满足。感官色情与物质利益虽然都是纵欲主义者津津乐道的对象,但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因而欲望主体对它们的感觉就存在着明显差别。感官色情的承载者是人,而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动物,物质利益的承载者为物,物无所谓生命和感情,因而,感官色情对欲望主体心灵的刺激和震撼不仅不亚于物质利益,有时甚至还远远超过物质利益。 孔子曾经探讨过道德需求与本能需求之间的关系,探讨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①孔子虽然一直致力于伦理道德的建构,把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视为己任,把君子和贤人作为理想人格来加以塑造,但他发现收效甚微。在孔子看来,人们最喜欢的、最迷恋的,并不是与道德有关的一切,而是美色,是对美色的获得和占有。至于人们为何对美色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仁义道德的兴趣,孔子并未做进一步的考察。“告子日:‘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②很明显,告子没有再继续停留在对于道德需求与本能需求之间关系的探讨上,告子的考察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这就是,他把物质利益需求与性需求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告子看来,物质利益需求与性需求都是人的本能需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两种需求与生俱来,因而肯定其中一种需求而否定另一种需求就是片面的,重视其中一种需求而轻视另一种需求就是偏颇的。 伊壁鸠鲁说:“我从你的信中得知你的天性使你过分地沉溺于性爱。这么说吧,只要你不违反法律或社会习俗或干扰邻居或搞垮身体或花光钱财,你可以跟着天性走,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你几乎不可能不受到这当中起码一种问题的困扰。”①伊壁鸠鲁的上述言论显然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性爱无可厚非,二是性爱不能具有什么危害性。在伊壁鸠鲁看来,性爱的危害性至少可能包括五种,即违反法律、破坏社会习俗、干扰邻居、损害身体、耗费钱财。伊壁鸠鲁提及的这些危害性实际上是对性爱所做的限制。在这里,伊壁鸠鲁已经把性欲望的满足与其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这些社会问题涉及法律、习俗、他人的感受、个体健康及经济损失等,我们发现,在伊壁鸠鲁所做的含蓄表述中,性爱都不如这些社会问题重要。换言之,在性爱与性爱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之间,宁可选择不违反法律、不破坏社会习俗、不干扰邻居、不损害身体、不花光钱财,也不能选择性爱。伊壁鸠鲁对性爱明显持一种有所保留的态度。休谟说:“异性不但是性欲的对象,而且是它的原因。不但当我们受到性欲的激动(从上下文看,用‘驱动’一词去替换‘激动’更符合作者原意。——笔者注)时,要把观点转向异性,而且一想到异性,就足以刺激起性欲来。”②休谟深刻地揭示了性欲本身的实质。从休谟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发现休谟涉及两大问题:一是主体性欲产生的根源,二是主体性欲得以满足的对象。他的论述表明,主体性欲产生的根源是异性,主体性欲得以满足的对象也是异性。既然如此,在有关性欲的问题上,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同性显然是错误的,而只有投向异性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同性恋作为异类自然不在讨论之列)。爱尔维修通过对众多历史事实的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这就是人们对于美色的兴趣似乎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东西,军事统帅就利用人性的这一致命弱点,把美女作为至高无上的奖品奖给那些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出生人死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其目的在于激励另一些士兵继续英勇杀敌、冲锋陷阵,以此达到最终获胜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