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薛小荣,高民政著
页数:395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11287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改革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日益增大,汲取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治国理政规律的重要途径。深刻总结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不是说苏联当时就怎么好,也不是要为苏联和苏共唱挽歌,而是说我们要注意在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政治变局中认识和把握治国理政规律,善于认识和运用规律。不注重历史规律,总有一天要吃大亏!”
“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研究”丛书(高民政 主编)主要研究了1985—1991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民主运动、苏联共产党与改革关系、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深刻指出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惨痛教训。
作者简介
薛小荣,1977年生,陕西省安康市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任职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近代边海疆史、网络党建与网络社会治理等。硕士论文《中苏政治体制改革比较》被评为2004年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民族国家视野下中国近代国防的重构》被评为2007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和2008年全军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网络党建论:互联网时代政党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等十部著作。其中,《网络党建能力论: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被评为第十三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
高民政,陕西彬县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政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大党兴衰与大国治理、军事政治学等,主持和参与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大国之路”(2001)和“大党与大国研究”(2008)以及“军事政治学研究”(2010)等系列丛书,出版《中国政府与政治》(1993)《政治科学与艺术》(1999)等著作二十一部。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能否顺利解决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的关系问题。国外转型社会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世界上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转型中分崩离析的沉痛教训更是值得中国总结汲取。
——中国人民大学 高放教授
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重大研究选题,也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勇敢面对和正在探索解决的巨大实践课题。相信“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研究丛书”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 王邦佐
“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研究”丛书最辑以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问题为论述重点。这四本书犹如四部曲,环环相扣,层层展开,对于不断深化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相关性的研究是特别有益的。
——华东师范大学 王斯德教授
本丛书的最特点是视角比较新颖,专题以纵向、横向综合性研究切入,避免单纯按历史顺序的史学研究范式展开,能较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在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大党治理与大国兴衰中的深层次问题,对我国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 周尚文教授
原苏联东欧国家在20世纪末的转型是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对这一转型过程的研究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有益镜鉴。此丛书聚焦于转型社会的国家治理,对于当前的中国尤有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 余伟民教授
本书特色
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权力最拥有者,苏联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不能脱离苏联共产党的政治控制。事实上,改革只有得到党的允许和支持才能得以进行,也只有通过党自身的深切变革才能真正推动改革。“许多事情都取决于苏共本身及其各个环节——从基层党组织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到苏共中央能否迅速地改革。”在戈尔巴乔夫的最初设想中,改革并不是要摧毁社会主义而是要加强和发扬社会主义的真正成分;改革并不是要革共产党的命而是要使党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先锋队。因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革新以使党和社会主义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领导能力。“我们并不打算改变苏维埃政权,也不会背离它的根本原则。但是必须进行变革,并且这种变革要能巩固社会主义,使之在政治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气勃勃。”但是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却对苏联共产党(政治局、书记处、中央委员会)进行了彻底且具有颠覆性的政治变革与组织重组,以“使党从国家组织变成‘指明’‘新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组织”,结果既使苏共丧失了对改革的控制权又失去了改变政治命运的能力,最终走向土崩瓦解。这一过程可以被称为“来自内部的革命”。
目录
导 言
“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人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失败… 6
第一章 “总书记-第一书记”:苏共的权力网络体系… 22
一、中央总书记:党的领袖… 22
1.革命、群众与领袖:列宁的领袖形象… 23
2.革命、战争与领袖:斯大林的领袖形象… 32
3.执政、建设与领袖:后斯大林时代的苏共领袖形象… 43
二、第一书记:政治的分权… 51
1.意识形态-组织结构:第一书记的政治分权… 51
2.地方利益-民族主义:第一书记的政治分权… 54
三、总书记-第一书记:政权的保证… 57
1.苏共-国家-社会:政治纽带… 57
2.联邦制-中央集权:权力保证… 59
第二章 决策者:苏共中央政治局… 64
一、政治局与苏联的政治生活… 64
1.政治局的演变与结构… 65
2.政治局的决策与运作… 70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政治局… 72
1.政治局与改革:戈尔巴乔夫的认识… 73
2.政治局的更新:中央总书记的权力… 75
3.政治局的内部矛盾:从团结到分裂… 82
三、总统委员会:政治替代品… 86
1.总书记-总统:苏共的制度变革… 86
2.总统委员会:咨询而非决策机构… 92
第三章 执行者:苏共中央书记处… 96
一、书记处与苏共权力的伸张… 96
1.苏共的发展规模与书记处:权力的伸张… 97
2.斯大林与“书记处专政”:权力的集中… 102
3.政治局、组织局与书记处:权力的分配… 107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书记处… 111
1.政治盟友:利加乔夫与戈尔巴乔夫… 112
2.第二书记:利加乔夫与中央书记处… 114
三、书记处改革:虚化与空置… 117
1.内在的冲突:第一书记与第二书记… 118
2.书记处改革:设立六个专门委员会… 120
3.改革的后果:失去执行权的书记处… 125
第四章 权力授予者:中央委员会… 129
一、党章规定与党内权力的合法性… 129
1.《党章》与苏联共产党组织结构… 129
2.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与中央全会… 132
二、中央委员会与苏维埃政权体制… 139
1.苏共党章与中央委员会的权力… 140
2.代表大会与中央委员会的组织… 143
三、戈尔巴乔夫与中央委员会改革… 148
1.苏共中央紧急全会与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开始… 149
2.更新的中央委员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力量… 151
3.革新的中央委员会:戈尔巴乔夫的内部改革… 155
第五章 党的意志:关键的代表大会… 160
一、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160
1.“加速战略”:苏共的政治继承… 161
2.“政治洗牌”:中央的权力变更… 165
3.代表大会与苏联社会的政治生活… 167
二、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 170
1.改革的阻力:中间官僚阶层… 171
2.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 172
3.改革的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175
三、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179
1.党与改革: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181
2.党的纲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83
3.党的章程:“革命”的《苏联共产党章程》… 185
4.党的屈服:戈尔巴乔夫再次当选中央总书记… 188
第六章 冷漠的驯服者:党的基层组织… 190
一、权力结构中的基层组织:政治服从者… 190
1.党的组织:中央委员会-党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190
2.党内民主: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与加强党的统一… 196
3.党的纪律:党内反对派与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200
二、改革运动中的基层组织:政治响应者… 204
1.从党员到中央书记:人人都要改变观念… 205
2.公开性、民主化与党员群众的权利发扬… 209
3.苏共中央的分化与党员群众的无所适从… 211
三、修改宪法时的基层组织:政治冷漠者… 216
1.改革的负面效应与社会期望的降低… 216
2.苏共一党执政与宪法第六条的废除… 218
3.组织的革新:苏联共产党的联邦化… 221
四、反共浪潮中的基层组织:政治无助者… 225
1.退党狂潮、政治反对派与叶利钦的非党化… 225
2.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辞职与反共浪潮… 230
第七章 党的反抗:为什么不能放弃戈尔巴乔夫… 233
一、尼娜的信:《我不能放弃原则》… 233
1.尼娜•安德列耶娃: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 234
2.政治局的分歧:利加乔夫与雅科夫列夫… 240
3.虚幻的团结一致:苏共中央内部的矛盾… 247
二、党的分裂:苏共内部政治派别… 251
1.戈尔巴乔夫:关于政治反对派与党的民主… 251
2.“改革派”与“保守派”:并非意见分歧… 255
3.组织分化:苏共中央派、民主派与纲领派… 262
4.反抗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最后努力… 266
三、“跪着的骚乱”:“八一九事件”… 271
1.举棋不定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272
2.挽救苏联的三天:“八一九事件”… 279
3.“轻歌剧式的政变”:失败的行动… 284
4.“一个界线”:变化的社会与人民… 290
5.“跪着的骚乱”:不是真正的政变… 295
四、为什么不能放弃戈尔巴乔夫?… 297
1.戈尔巴乔夫拥有中央总书记的权威使党丧失了反抗的勇气… 297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迷惑了苏共使其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299
3.戈尔巴乔夫精巧的政治手腕使他能够获得苏共的政治支持… 302
4.戈尔巴乔夫将自己与苏共紧密联系形成了政治命运共同体… 304
5.苏联共产党整体政治素质的下降使苏共失去了政治的活力… 306
第八章 “天使们的起义”:苏共领导集团的集体背叛… 310
一、苏联政治体制不可挽救吗?… 310
1.苏维埃政权危机与政治体制的自我调整… 311
2.行政式命令体制:极权主义与官僚阶层… 313
3.体制改革的障碍:无法撼动的外部坚壳… 315
二、苏联共产党是否不可改造?… 317
1.苏共组织的严重蜕化使党丧失政治能力… 318
2.苏共的无限权力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冷漠… 320
3.苏共干部的特权腐败激起了人民的愤恨… 321
4.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党的失败… 323
三、戈尔巴乔夫有改革计划吗?… 327
1.改革的方略: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327
2.改革的谋略:摇摆不定?善于妥协?… 329
3.戈尔巴乔夫:“一个显赫的失败者”… 331
四、改革是否受到西方的诱惑?… 332
1.里根主义与布什主义:西方的战略… 333
2.经济援助与政治援手:西方的诱惑… 338
五、叛变流行病:精英的共谋?… 341
1.思想精英:意识形态的犬儒化及其失败… 342
2.政治精英:国家权力的追逐与制度更替… 345
3.经济精英:经济利益的私有化与合法化… 346
结 语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350
参考文献… 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