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灞渭文史宝典

封面

作者:吕卓民

页数:337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41252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灞渭文史宝典》以西安国际港务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整理目标,以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为地理位置中心,范围包括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时间追溯到先秦时期,延续到当代,重点讲述隋唐长安漕运历史及该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史。

作者简介

吕卓民,1953年生,陕西长安人。现为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西北区域历史地理、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西北历史农业地理、西北城镇的历史发展与变迁、西安城市及周边环境的历史演变。

目录

第一编·概述
第一章·地理区位
第一节 气候
第二节 地质地貌
第二章·水文特征
第一节 天然河流
第二节 汉唐漕渠
第三节 汉唐长安的桥津陂池
第三章·交通与交流
第一节 交通概况
第二节 邮驿机构
第三节 内外贸易交流
第四章·人文概况
第一节 军事
第二节 文化概况

第二编·先秦至宋元的长安漕运航道
第一章·先秦两汉长安漕运航道
第一节 先秦长安漕运航道
第二节 汉初时期的漕运
第三节 武帝时期关中漕渠的开凿
第二章·隋唐长安漕运航道
第一节 隋文帝迁都
第二节 隋朝兴修运河发展漕运
第三节 中晚唐至宋元的渭河漕运
第四节 长安漕运航道与其他城市、国家的关系

第三编·政治和文化
第一章·政治变革与漕运
第一节 军事外患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漕运建设
第三节 漕运制度
第一章·灞渭沿线城镇兴衰
第一节 城镇兴衰
第二节 港口发展
第三节 历史遗存
第四节 桥梁建筑
第三章·文化艺术
第一节 文学
第二节 关学
第三节 秦腔艺术
第四节 书画艺术
第四章·商帮文化
第一节 先秦萌芽
第二节 汉唐鼎盛
第三节 明清崛起
第四节 陕商精神
第五章·民俗文化
第一节 民俗发展
第二节 祓禊文化
第三节 灞柳文化
第四节 庙会文化
第六章·科技文化
第一节 造船与铸模
第二节 灞渭沿线的航运与漕渠

第四编·图像
第一章·地图
第二章·遗址遗存

第五编·诗文曲
第一章·诗词赋
第一节 两汉至魏晋时期
第二节 隋唐时期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
第二章·小说
第一节 志怪和唐传奇
第二节 话本
第三节 小说
第三章·戏曲
第一节 剧目
第二节 剧本

第六编·史料典籍
第一章·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隋唐五代时期
第三章·宋元明清时期

第七编·名人
第一章·政治名人
第二章·军事名人
第三章·义化名人

第八编·学术研究
第一章·关中漕渠桥池
第二章·两安古都学
第三章·商贸与文化

第九编·大事记

节选

  《灞渭文史宝典》: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航运的萌芽。周人最初活动的地方在泾、渭二水之间,他们的迁徙是由泾水附近迁到渭水附近,沿着渭水向东迁徙,再向东进行征服。他们之所以如此迁徙,就是因为泾、渭二水愈往东愈有船运之利。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开辟渭河水运的航道,秦晋两国分据黄河的东、西。晋国都于绛(今山西翼城),靠近汾水;秦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南),距渭水中游不远。由渭水入黄河,再溯黄河入汾水,正是一条较好的水上交通路线。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由咸阳渡渭水经长安聚、轵道、芷阳(今灞河东)、骊邑(今临潼北)、戏(今临潼东北)、郑县(今华州区)至函谷关的大道上即有驿、亭等设置。  据《左传》记载,周襄王二年(前650),里克两弑晋君后,晋国国内混乱。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逃亡于梁地的公子夷吾归国即位,是为晋惠公。作为交换条件,晋惠公在即位前曾答应秦国,如帮助他回国即位,就会把黄河以西的五座城池赠送给秦国作为报答。然而,晋惠公一登上王位就立即反悔了。  惠公四年(前647),一场规模更大的饥荒在晋国爆发,此时的晋国却是府库空虚,路有饿殍却根本没有办法救济。眼看着国内的局势不断恶化,晋国只得向离其最近且有姻亲关系的秦国购买粮食。  因为之前在割地问题上有负于秦国,晋惠公担心秦国不救助,晋国的大夫郤芮劝说道:“我们大可对秦国说大王您并不是有意要违背先前的承诺,只不过是将河西五城暂缓交割;如秦国仍不肯卖粮给我们。那才是对不起我们,这样一来,即便我们先前有负于秦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晋惠公赞同了郤芮的看法,派大夫庆郑出使秦国商谈购粮事宜。  就是否卖粮给晋国一事,秦国方面的态度并不统一。在朝议过程中,蹇叔、百里奚都坚持卖粮给晋国,并认为天灾是无法避免的,而帮助邻国也是符合情理的;但秦穆公却不肯应允。公孙枝说:“我们对晋国施恩,本来就没想过要回报,不回报我们也没损失什么;他们知恩不报,过在他们。但现在情况紧急,我们还是应该卖粮给他们。”而丕豹却认为:“晋君无道,这是天赐良机,我们正好借机灭晋,机不可失。”大夫由余接着说:“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秦国不可乘人之危,我们应当卖粮给晋。”在听取众位大臣的意见后,穆公考虑再三,说:“有负于我的是夷吾,不是晋国的百姓,但现在受到饥荒威胁的却是晋国百姓,我不忍心因为晋国国君有负于我而让他的百姓承受灾荒。”于是,秦国正式决定给晋国借粮。  按照计划,大批方船运载了上万斛的粮食,从秦国的首都雍城出发,沿着渭水顺流而下,自西向东经500里水路,随后又换成车辆运输,横渡黄河之后再改由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送达晋国的首都绛城。从地图上来看,这条运输线路沿着?胃河、汾河的河道从秦都直达晋都,几乎横穿了八百里秦川。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沿途车水马龙,运输队伍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灞渭文史宝典》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5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