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若竹著
页数:185页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7193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技术角度对播音主持形态发展进行梳理, 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三大技术背景为基本框架, 对每一个技术背景下播音主持的基本样态、外在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结合典型人物采访和经典案例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鲜活生动的阐释和解读。
作者简介
赵若竹,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参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的编写。研究领域:电视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案例分析,中国播音主持发展史等方面。曾在中央及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有多年实践,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播音主持形态的研究范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广播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发展
第一节 无线电广播出现与播音形态萌芽
第二节 广播早期直播
第三节 录音广播
第四节 广播新型直播
第五节 技术发展对广播播音主持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 电视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发展
第一节 电视事业诞生与早期直播
第二节 电视录播
第三节 电视新型直播
第四节 技术发展对电视播音主持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节目出现
第二节 网络节目主持的主要样态
第三节 互联网技术对播音主持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 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技术与播音主持形态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 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的发展趋势
结语
附录1 播音主持与技术发展大事记
附录2 专家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播音主持学术文丛:技术条件下播音主持形态发展研究》: 随着卫星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新闻时效性和信息量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再次回到直播。1986年12月15日开播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开先河,以大版块节目为基本形式,两三个小时为一节,主持人直播串联节目。这一改变使广播改革进入全新阶段,全国相继成立了70多家经济广播电台,至少上百家的人民广播台都推出直播版块节目,自此广播节目形成新格局。各地电台继陆续开办经济台之后,又兴起开办音乐台、交通台等,并且大都采用直播大版块的节目形态。有的台全天节目都由大版块组成,有的在全天节目中开辟一个、两个或几个版块。“新型直播”与前文论述的“早期直播”不同,在设备上,从过去简单的播音间转变为现代新型直播工作站,具备调音台、多路输入和输出端口、调制解调器、切换节目的调度台、音响和音乐播放器、主持人话筒、嘉宾话筒、主持人工作电脑、听众电话、网络等。 (一)直播报道 电子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播“回归直播”提供了技术保障,新闻节目直播直击现场、实时跟进,成为人民群众了解新闻事件真相的快捷渠道;体育节目直播紧跟赛事,现场解说、评论扣人心弦,各类型体育赛事以及综合性体育盛会的直播吸引着大量受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播节目的增多大大提升了各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尤其是在新闻节目中效果更加明显,广播播发“刚刚收到的消息”逐步成为常态,这也满足了大众对新闻信息量和时效性的需求。珠江经济台逢整点播出资讯,逢半点播出新闻,每天各19次,这在当时以录播为主、缺少必要反馈的传统模式下,开启了以直播串联报道为主,鼓励听众参与的全新交流模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在第一套节目设置整点新闻,及时跟踪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1994年,中央电台充实完善整点新闻滚动播出机制,日播出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6次增加到21次,到1998年,综合性新闻节目增加到24次,此外设有信息节目12次。”①节目直播中,来稿经过快速编辑审核就送到直播间播出,大大缩短了播出的时间周期,当日新闻量剧增,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地方广播电台大多开办了整点新闻,随时播出最新消息,许多电台也增加了直播节目。在开办整点新闻、提高新闻时效的同时,许多电台增加了新闻评论性节目。 广播新闻直播在消息播报的同时也逐渐向深度报道发展。1994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新闻评论性节目《新闻纵横》,对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其中的《今日观察》主题栏目就是以报道和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展开讨论。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分8大节目版块,由频率总主持人和栏目分主持人合作,全程直播。从2007年12月24日零点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始实现全天不间断播出,成为唯一覆盖全国24小时播出的广播频率,2008年11月1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从录播改为直播,并在保证安全播出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报道方式,努力提升新闻时效。如2008年11月20日上午6点半的节目就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塌陷事故,以记者现场连线的方式进行同步直播,前方记者介绍事故抢险现场的最新情况。这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直播后首次尝试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直播,实现了重要突破。 ……















